APP下载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阅读的有效性

2018-08-11黄佑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有效性

黄佑清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高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命,而这个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181-01

一、充分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教师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说到底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教师妙用教学方法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培养学生素养

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重视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培养。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详细,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有些课文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道德与法治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道德与法治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读出乐趣。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可采用个别读的诸多形式和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教师要激发真实的朗读情感,读出个性,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何愁学生没有朗读的激情,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呢?另外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有感情的朗读也在于教师的激励。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道德与法治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既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形成。

三、鼓励学生多问,拓宽学生思维

勤学多问是初中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是在提出问题、思维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加以鼓励,让学生仔细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励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出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要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来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路的毛病,学习别人思考的方法。只有学生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有效。

参考文献:

[1]陈大文.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48-53.

[2]赵兴宏,张玉麟.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若干思考[J].沈阳农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74-177.

[3]何玉芳,张艳红.“基础”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的“融合”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59-61.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有效性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