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2018-08-11李合伟
李合伟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个体素质初入行程的时期,创造力处于萌发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这种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科学活动 兴趣 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142-02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重点。科学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的宽松氛围,培养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因此在科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过程。这样幼儿才愿意去操作、研究。
从物质环境来看,教师要给孩子一个能自主活动空间,激起他们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前提。我们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物质条件及空间材料等,如设立科学发现室、自然角、种植园,引导幼儿在实验、种植、饲养等活动中挖掘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科学发现室里,有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内容和手工制作台等多种科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在此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发现的欲望,并体验成功的欢乐。增强创造的动机,进而探索新的领域,如一次大班幼儿用放大镜和多棱镜看海底世界图,幼儿惊奇的发现,棱镜看到的图面是动感的,无数个小画面,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就此了解和掌握了放大镜和多棱镜的奥秘及差别。随后幼儿自己反复感知调整距离并变换手速进行实践,都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开放式的环境,才能为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动脑想象探索创造。
从精神环境来看,营造创造意识和创造行动的氛围,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得到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无拘无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在科学活动中要能容忍一定程度的紊乱,因为幼儿被吸引到某一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或操作中,常常显得手忙脚乱,很难做到整洁,教师如果对此进行干预,硬让其保持整洁,很可能扰乱幼儿创造性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中有些幼儿对某项实验特别感兴趣时,做教师的一定不能因时间限制或其他的客观原因组织幼儿。幼儿在反复实验中会萌发创造性的思维,阻止幼儿是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这样幼儿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过程,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第二、选择以"幼儿生活周围的事物为实践基础"的教学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对于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来说,他们的生活实践更应是他们的第一位的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必须注意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即要使选择和设计的内容是在儿童生活的周围,是他们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能使他们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他们乐意做的。例如蚯蚓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平时它并不能引起幼兒的多大兴趣,但是我在引导幼儿观察蚯蚓时便问孩子,知不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蚯蚓需不需要空气?蚯蚓爱吃什么?怎样将一条蚯蚓变成两条蚯蚓?从而又重新提起幼儿对蚯蚓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孩子们便带着各种疑问和好奇去进行各自的观察和实验。
因此,通过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要从儿童的身边开始,遵循其认知规律,进行适当地拓展。
第三、注重运用多种感言,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动手操作、自动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它是培养幼儿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创造力即是幼儿的。教师在设计每次科学活动时,都注重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学习有序地现察方法。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掌握科学发现的结果,而且注重幼儿发现的过程,即观察、分析、比较分类、概括实验的过程,从中发掘创造力,进行必要的发散思维训练。对"过程"的重视可以减少幼儿模仿"结果"的企图,否则就失去了创造的意义。我们说教师是给幼儿点金术的人,而不是只给金子的人,所以要想使幼儿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过程,我们要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性来激发创造性。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动手进行科学小实验,学习用比较方法认识事物,并找出事物间的简单联系及因果关系。如在"筷子、纸条、鸡蛋"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实验,两杯清水放鸡蛋沉到底,请幼儿想办法,你用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当教师将一袋盐溶于一个透明的玻璃器皿中,事前请幼儿想象盐放入水中会怎样?事后再请幼儿想水蒸发后又会是什么样?幼儿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讲述,
总之,教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的宽松氛围,积极培养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选择幼儿身边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作为幼儿教育的的教学内容,调动幼儿眼耳鼻口多种感言,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