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富有“历史味”的高中历史课堂

2018-08-11陈礼瑶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探究

陈礼瑶

【摘要】现在有不少历史教师为追求新颖、独特,在课堂上采用浑身解数,追求手段的丰富多彩,教学时采用游戏、竞赛、猜谜等方法,以及演讲或让学生齐声朗读学习材料。要么把历史课上成文学课,艺术课或幻灯演示课;要么把高中历史上成适用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教法上低龄化”的课。

【关键词】知识结构 历史概念 论证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52-02

一、重组知识结构,凸显历史核心价值

20世纪80年代上海著名历史特级教师包启昌就提出“一堂课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包启昌,《一堂课一个中心》,《历史教学》1984年第4期)清晰的历史结构往往凸显主题。可以说,把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结构,是教师要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在模块单元体系下,教科书中的结构不能等于凸显主题教学的知识结构,教师需要重组历史知识的结构,力图使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主题明确。

二、把握内涵和外延,理解历史核心概念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明朝的内阁制。教材有四句话:1、明成祖朱棣设立,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2、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外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3、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非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帅六部;4、皇帝担心内阁的地位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虽然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参考人民版必修一P17资料卡片《眀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就是权相出现,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三、呈现历史细节,论证历史重要结论

人民版的历史教材相比较人教版的历史教材而言,结论性的表述大大减少,但还是有许多结论缺乏历史细节史料的支撑。其实,具体的历史細节和整体历史之间是“点”和“面”、一“斑”与全“豹”的关系。近年高考试题一大特点是围绕主干知识的细节呈现,特别是浙江高考题,大多围绕主干知识命题,很少考查边角知识,但命题视角往往取材于一个细微的历史史实,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提取能力的基础上,回扣到教材的主干知识,将“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学习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所以,“记不住就反复背,多背几次就记住了。”这样的论调不但苍白无力,也于事无补。无数次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恰当的选用与课文重难点相关的历史细节,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把握历史的大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以人民版《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制约权力、平衡利益”这一目有一句结论: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124)。教材想要阐述的是这部宪法一个核心的特点,即“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可是按照教材的叙述,学生只能从教材P123的表述“在1787年宪法中,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一知半解的知道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关系,其他两个关系如何平衡利益根本无法知晓。

总之,关于怎样的高中历史课堂才是好的课堂,什么样的历史课更富有“历史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打造富有历史味的课堂,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睛在广博的史海里“大浪淘沙”。理清历史概念,旁征博引;大胆预设,小心论证;提供探究情境,学生自主;清晰结构,凸显核心价值。我想这样的历史肯定会很有历史味。

参考文献:

[1]张仙君.打造富有历史味的课堂[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6):49-52.

[2]郝绪兵.追寻具有“历史味”的课堂——基于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7(7):24-26.

[3]陈建武.打造趣味性的高中历史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35):36-37.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