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背背”的故事

2018-08-11高悦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冲突幼儿

【摘要】恐吓教育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它常发生在幼儿不听话或者做了成人觉得不好的事情以后,成人用一个不并存在的事物来对幼儿的心理产生恐惧,从而使幼儿停止某种行为或者改变某种想法。但是恐吓教育给幼儿带来的伤害很大乃至于一生,笔者将通过对贵阳地区常流行的“老背背”这一习惯用语入手,分析这背后的恐吓教育。

【关键词】恐吓教育 冲突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64-02

恐吓是指加害他人权益或对公共利益等事项威胁他人,使他人心理感到畏惧恐慌。刘晶波认为借助某个外在的假设性处境给幼儿造成心理上的恐惧,进而以之作为手段来改变阻止幼儿行为的做法叫做“恐吓教育法” 恐吓教育法在我们教育幼儿时常发生,很多成人认为恐吓教育的实施可以对幼儿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为严重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吓一吓根本没有关系,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医学表明,恐吓对人的威胁是很大的,强度高的恐怖气氛和突然的恐吓威胁都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一、研究缘起

在贵阳地区,“老背背”是一个成人经常对孩子使用的词语,成人常对幼儿说:“如果你不好好吃饭,老背背就要把你背走了。”然后不知道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孩子很快就能安静下来,就算是不乐意也罢。这种现象在本地区常常出现。这里,为什么成人愿意用這种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某些行为?大人们口中的老背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恐吓教育?怎么去消除恐吓教育?对恐吓教育的资料收集。

本研究随机从笔者学校中贵阳籍贯的校友和笔者所住校区中的幼儿及家长进行访谈。基于研究的内容,并对贵阳市某幼儿园的幼儿和老师进行观察,观察内容主要为老师对幼儿的恐吓教育事件。最后从中抽取了代表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

案例一:在学校中和某贵阳籍学生的谈话

我:“你听过老背背吗?”

A:“咋个会不得听过,就是小时候我妈经常拿这个嘿(吓)我的。”

我:“那你觉得在你的印象中老被被是什么样子的呢?”

A:“感觉恐怖完的,穿麻袋,眉毛特别长,还会魔法。”

我:“你觉得老背背这个说法对你产生过什么影响吗?”

A:“我想应该是有的,一说这个感觉自己就不会再继续做想做的事情了。”

我:“那你小时候怕不怕老背背呢?”

A:“当然怕啊!只要一说,大人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好像慢慢的就不怕了.”

通过A的描述,他认为老背背是一种可怕的形象,但是他似乎也说不清楚老背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人们随意的想象这种形象的时候,会把自己认为最可怕的形象代替进去,这样才是最可怕的形象。笔者认为成人为了避免儿童的不良行为而强制实施一些类似恐吓的方式,对儿童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生活经历,是在强制儿童停止某项成人认为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比如当一个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常常会说,“你再闹,你再闹医生就用大针管给你打针。”于是孩子停止了哭泣,原因只是因为他脑海中浮现出医生拿起比他还粗的针管要给他打针那狰狞的面。孩子从这时候起可能就开始惧怕医生惧怕医院,一直到他成人。成人用恐吓的方法教育儿童,儿童也很少有学习新事物,改正自己身上缺点的机会,那些经常做错事情的儿童会重复经历恐吓和惩罚,当儿童长大时,类似于“老背背把你被走了,妈妈不要你了”这些恐吓手段对他们已经不管用了。这种恐吓教育只会被另一个更大更强的恐吓方式所代替,而不会让儿童从此以后就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向着成人喜欢的方式来发展。学前儿童的恐吓教育只是让他停止做某一些事情,到小学阶段变成请家长、去老师办公室,到高中阶段就变成了课后留校或停学,之后这些惩罚会被监狱所代替。恐吓教育告诉儿童不要做什么,并没有帮助他们学习新的交往和合作技能来解决下次的问题。

案例二:观察贵阳市某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吃中午饭

这天幼儿B在吃中午饭,看起来他今天吃饭心不在焉,很多小朋友都开始喝汤了,他还是吃碗里的饭,老师喊了几声叫小朋友赶快的吃饭,但是B还是没有反映,这时候老师大步的走向B,揪着他的衣服把他拉起,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吃饭了,你不吃快点就永远不要吃饭了,让老背背把你背走吧!我们班不需要你这种人。”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用“老背背”会把你背走这种话语来恐吓B快点吃饭,这说明恐吓教育还会发生在幼儿园中。《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幼儿园也一样,教师不能对幼儿进行体罚,威胁等暴力性的行为,但是法律没有对恐吓进行规定,笔者认为教育的开始就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恐吓是一种最没有效果的方法,还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他的成长。恐吓性的惩罚本身导致的结果也许会造成自卑和逐渐的敌视。

案例三:和一位幼儿妈妈C的谈话

我:“当你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C:“我会好好和他说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我:“您会不会使用一些例如老背背这样事物去吓唬他呢?”

C:“我偶尔会的,有时候和他说他也不听,叫他不要乱跑。非要乱跑。我就会说天黑不回家,老背背就会把你带走,永远都见不了爸爸妈妈了,然后他就安静了,好好的呆家里了。”

我:“您的意思是孩子吓唬一下就会听话很多是吗?”

C:“的确是的,虽然知道吓唬他不好,但是这个方法就管用啊,和他好好说他就是不听,我也是没有办法。

我听起成人谈起过他们的童年时经历的那些关于被大人恐吓的痛苦事情。这些成人经历的不是权威方式就是逃避方式,导致他们记忆中最好的结果不是快乐的,而最差的则是彻底的恐怖。儿童错误的行为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是无经验的,正在发展的幼儿尝试与一个复杂的,逐渐客观的世界进行交往的结果。当错误行为发生时,成人显著的影响着儿童从这些经验中学到东西。惩罚性的恐吓迫使儿童顺从成人的期望,放弃全面体验的需要,并采取防卫性行为。

二、关于恐吓教育法的分析

1.恐吓教育法的使用不利于幼儿归属与爱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当他们最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需要其他方面的需要,成人运用恐吓教育剥夺幼儿发展的需要,无疑是不利于他们社会化发展的需要,每一个阶段都有孩子需要满足的特性,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道路都会造成影响。

2.恐吓教育不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用“老背背”来恐吓儿童不要进行某事其实质就是借助一个可怕虚幻物体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抑制。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大部分幼儿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他们绝对服从父母和比他大的权威者。 这样说来,一个经常受到他律的儿童他很难建构关于自己的行为道德的内在标准,也很难过渡到自律阶段。恐吓教育让孩子“听话”、“服从”只是因为他们害怕或者为了取悦成人才做出的行为,一旦恐吓威胁消失,孩子的错误行为还会反复。

3.恐吓教育不利于和谐家庭氛围的形成,从而影响幼儿个性的自由发展

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建立在家庭成员间的民主关系上,经常用权威恐吓儿童的家庭多半会造成幼儿缺乏安全感,不知道何时就有大灰狼来了,或者老背背把自己背走的家庭怎么能融洽的相处,孩子的个性怎么能得到张扬。处于3-6岁的儿童心灵处于敏感期,对周围事物存在着好奇和探索,成人过多的干涉幼儿的发展常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幼儿身上。儿童心理学上指出:“幼儿天生恐惧的东西很少,很多都是后天习得的,如果幼儿从小就屈服于权威,会造成儿童毫无個性,还会形成胆小怕事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晶波.“老拐子”的故事——一份关于恐吓教育法的研究报告[J].学前教育研究.1999(05).

[2]戎国强.教育的恐惧[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1).

[3]吴宏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02).

[4]付瑜.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07).

[5]陈瑞芳,郑丽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

[6]庞建萍.3~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幼儿教育.2011(30).

[7]周秀龙.实施无恐惧教育创建成长的乐园[J].中小学管理.2001(2).

作者简介:

高悦,女,1990年11月出生,四川达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冲突幼儿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也谈医患冲突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