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蕴含心理学的研究
2018-08-11杨晓蕊
【摘要】新课改让初中数学教师面临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状态适时进行干预和调控,提高学生课堂消化能力,能使其成为推动、促进课堂教学进程的积极因素,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教学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115-02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严格上的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和精神活动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仔细分析定义,不难发现,心理、个体、行为和科学四个关键因素蕴含其中。针对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个体、行为和科学这几个关键因素始终贯穿于此,而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课本知识和解题模式的讲授,易忽略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导致整体数学理论和思维方式极度缺乏,无法应对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数学知识学习。长此以往,在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心理学原理,自主钻研数学教材,充分了解其特点,才能全面掌握学习和教学的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到心理学理论的几个看法
新视域下,依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年龄特征,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例如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会受阻。因此教师中要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对于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数学课堂中的几个看法。
1.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为了使课堂教学氛围生动活跃,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数學笑话给学生听,或者成立小组,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自由谈论,各抒己见,使之最终得到一个较满意的答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加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此外,后进生会在该环境中受到优等生的影响,使学习能力得到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效果会达到了高效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够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目的性,自主能力得以培养后,学生将主动学习数学,不仅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还能对新的知识做到提前预习。此外,教师要做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提问方面,做到尽量照顾班级每个同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而非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
3.训练学生灵活解题能力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解题,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是训练解题能力的前提。然而,不少教师采用“类型+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验方”,这就使学生只有机械的记忆力和被动的模仿力,妨碍了求异思维的发展,在心理学上定义为思维定势。
首先,教师要尝试着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逻辑性,学会找特点,抓矛盾,破除思维定式这一弊病。但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要根据青少年好奇、敏锐、以及接受新事物的快慢程度等,切勿操之过急。
其次,教师要在解出某个题目后,善于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要善于将问题深化拓展开来,要能够把几何、代数甚至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交汇来解题。
最后,要在多思多变多解中发展求异思维,要广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思勤想的习惯。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在解出答案的同时要勇于探索,多变多解,甚至进行推广,使得灵活解题能力得到新的突破。
4.创设“愤悱”情境,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早在战国时代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要教师引导学生揭示解决学习动机兴趣和理解教材上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生动活拨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有否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启动,即揭示矛盾,开导出“愤”,“悱”气氛,使学生思想活跃起来。怎样做到启而即发。笔者的体会是:引趣是启发的前提,设疑是启发的关键、联想、类比、变式是启发的重要手段。
首先,引趣。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爱好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要把教材中的问题转变成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都来自于实,都可用比方、模拟实际问题等方法使学生不感枯燥,数学本身的逻辑性也能引趣,当然还应配合进行目的教育,激发为四化而学好数学的动机。
其次,设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于知识“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教师要学林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运用旧知来解决新知的问题,进而又获取新知。
最后,联想。要想一启即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启发学生能否用其他知识来解决该问题,能都多个知识点交汇来处理该问题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联想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三、结语
通过研究学生心理状态和现象表明,应该提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尊重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表现。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学理论,不仅使得教学环节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度,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此类教学理念较好的贯彻落实新课改中所要求的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谢义.以心理学理论为切入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J].课改论坛,2013(06).
作者简介:
杨晓蕊,女,河南襄城县人,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