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教学浅谈
2018-08-11王中国曹桂英
王中国 曹桂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114-01
美育对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心灵、培养情操、完善品格修养,形成识别真善美的审美观点,乃至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都有深远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美育教育呢?
一、循文求意追寻美
“循文”就是先要读明词句篇章,注重把握细节,不要跳过词句篇章和文本提供的情境去任意发挥;“求意”就是要求达到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句、段篇的表层认识上。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可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客观评价范进。学生会发现,范进中举前后待人接物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千前称呼屠户“岳父”,中举后则称其为“老爹”,说明了他对势利的倾慕绝不亚于对功名的热衷。有的学生从胡屠户是市侩之人,范进是读书人的分类上,接通思维,称其为“书侩”。这样就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已具有了相当的深度。由此激发起学生常常探究的动机,从而品尝到读书的意趣,感受到美学的灵光。
二、综合比较发现美
引导学生在几篇文章中发现相同的文化根基和不同的个性风格,可以收获到深刻的思想火花。比如:比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抒发的政治抱负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流露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探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否找到他们的思想根源。有的同学说:“同样贬谪异地,客居他想,虽然风光不在,但昔日雄心犹存,心系民族百姓,胸怀江山社稷,都是真男儿”。另一位同学说“同样遭受贬谪,范仲淹忧,欧阳询乐,一忧一乐皆非为己,都是为民,正是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经过综合比较,思维发散,情感的渗透,学生体现出深刻的思维力度。在这种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渗透的综合对比中,学生获得了美的升华。
三、分析修辞彰显美
修辞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形式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杜甫“绝句”中的两句话:“江碧鸟逾白,青山花欲燃”。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以江碧衬托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青山衬托花朵的红,青红互为竟丽。一个“逾”字,写出了小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更显得翎毛之白。另一个“欲”字,又写出了青山衬托的花儿像火一般红艳。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分设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色彩对比鲜明,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读之令人如痴如醉,这正是修辞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四、灵活运用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的美感多的美不胜收,不管是东坡的月色、李白的酒,还是清照的婉约、稼轩的豪放;也不管是冰心的爱心还是达夫的深沉,都让人遐想翩翩,过目难忘。有了美的感觉,就有了表达美的冲动,这正是一个动情、明理、晓事、达意的运程。引导学生将这种美注入心灵,注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就能收到作文育人、文道合一的良好效果。
请看在学过《牛郎织女》后,有个同学的发挥与创造:
中国的民间故事,美丽的让人嘘唏陶醉,浪漫的叫人怀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却掉下美丽的媳妇。中国的仙女怎么了?一律爱贫嫌富。中国的男子汉怎么了?植根于物质的匮乏,男权的泛滥,驰骋美丽的想象,在这种氛围中自我安慰。爱情能与贫善结缘,思维却总是与惰性相伴。不用去积极开拓与创造,就能成就一段动人的姻缘?这完全是穷小子的望梅止渴,一厢情愿。书中充满了这样的情调,为何难见创新与开拓的容颜?君子固穷,谁吾德馨,实际成为人疏于创造的借口与羁绊。
从上面的四大论述可以看出,语文中的美育教學,就是用美去洞开学生心灵的艺术之窗,使学生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少一份粗糙,多一份细腻;少一份功利主义,多一份人文情怀。这正是语文美育教雪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