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思维核心有效融合算理

2018-08-11李林海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

【摘要】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多的优秀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但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运算能力的理解并不全面,将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即运算得又对又快),并且由于考试等原因对运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运算教学 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103-02

现状及其思考:

有老师在进行计算课教学时,习惯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在教师演示、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法则背下来,然后围绕计算方法以及学生的错误点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又对又快为最终目的。思考:什么是计算能力?有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讨论这些法则背后的道理?计算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计算外,还应获得哪些能力上的发展呢?下面我们就《回收废电池》的两个不同课例来作个汇报:

(视频一):片段

这是在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读懂“二年级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之后,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的片断:

探索问题(一):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谁知道怎样列式吗?

生:112+87=……

师打断了学生的话:停,只说算式,然后板书横式112+87=

师:大家估计一下,两个班大约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在学生估算之后师说: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必须精确计算,怎么算呢?

生1:首先用2+7……

师:你是想口算吗?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生1:先算2+7=9,再算1+8=9再把1添上去就是199。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上台板演)

生3: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生4:现算12+87=99,再用100+99=199。

生5:我用100+80=180,再用180+19=199。

师:我们用计数器拨珠算算。(指名上台演示)

师:先拨什么?

生:先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最后在个位上拨2个珠子。

师:接着呢?

生:接着在十位上拨8个珠子,在个位上拨7个珠子。

师:这个数你认识吗?是多少?(199)我们一起来看刚才这位女同学的竖式,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竖式,还记得要注意什么吗?

生:数位对齐。

师:什么数位对齐呀?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也就是说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女同学的竖式,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现算2+7=9

师:也就是说先从哪儿算的?

生:先从个位加的。

师:然后呢?

生:再算十位1+8=9,百位上直接写上1就是199。

在课后,我们立即进行了一个课后检测。这是当时的两道题:

一、填空: (2分)

(1)我们在计算左边的竖式时,通常先算()+()。

(2)得数中的8表示()。

(设计理念: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方法,

明白其中的算理。)

用竖式计算。(6分)

113+229=92+157=502+478=

(设计理念: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方法,进位的难点是否突破。)

测试结果统计如下:

通过统计和分析学生后测的成绩及错因,我们发现学生已基本掌握计算法则,知道如何去算,但对这样算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并不明白,明显的表现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掌握算法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经历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的过程应是学生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如何才能做到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呢?如何才能更好的体现计算教学的本质呢?为此,我们又进行了另一种尝试:

片段二:(视频)

师:刚才都是同学们根据老师摆出的小棒来列算式,现在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请你用刚才老师那种摆小棒的方式,把115+128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想一想,一共是多少根呢?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请学生上台摆一摆。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訴我们吗?

生1:5根和8根合起来是13根,所以这里摆13根;上面的一捆和下面的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这里摆3捆;上面2大捆和下面的大捆合起来就是3大捆。(已经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

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那里不能摆13根小棒。

师:这里为什么不能摆13根小棒?

生2: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那10根小棒可以用一小捆小棒来代替。

师:请你到前面摆给大家看。

生2:将10根小棒换成了一捆。

师:你真聪明,这样让人一看就知道是13了。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用一个竖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

生:动手写竖式,一人上台板演。

师:你能结合刚才我们摆小棒的过程解释一下这个结果是怎样得来的吗?

生:5+8=13,满十了向十位进1,十位上2+1=3,3再加1等于4,百位上2+1=3,所以结果是343.

师:进的这个1表示什么?也就是小棒图中的哪一部分?

生:进的这个1表示1个十。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哪位同学还想说?

生:5+8=13,满十了向前一位进1,20+10=30,30+10=40,200+100=300,合起来就是343.

师:同学们不仅能进行准确计算还能把道理讲清楚,真得让老师很佩服你们!

师:现在黄老师也想把这个竖式写出来,你们有什么温馨提示吗?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从个位算起。

生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在这节课后,我们用同样的习题也进行了一个课后检测。统计结果如下:

从课堂教学中的环节和课后的检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对题目的表达的意思还理解的不够透彻,但学生对每一步的算理已很清楚,算法已经掌握。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直观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重要方式。教师正是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写算式、讲算法,不经意间学生经历了从形到数又从数到形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了数形对应,让“数学化”和“寻找意义”在实物与算式之间反复穿梭、类比,在直观情境中掌握了算法,理解了算理,在现实世界和数学化的交融中得到了发展、提升。

作者简介:

李林海,女,41岁,职务:教师,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