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物理师范生“一贯两制三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8-08-11熊建文王笑君张军朋许桂清

物理教学探讨 2018年5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熊建文 王笑君 张军朋 许桂清

作者简介:熊建文(1962-),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组组长,广东省普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摘 要:本文针对物理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卓越物理师范生“一贯两制三合作”培养模式,建构了体现本硕一体的基础性、研究性和拓展性的卓越物理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开发了配套的系列化课程资源,探索了多元化物理师范生混合式学习实施模式。

关键词:卓越物理师范生;一贯两制三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5-0001-5

1 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感知到中学一线对卓越物理师范生——具备崇高师德、较好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物理师范生的迫切需求。然而,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师范生(包括物理学本科师范生和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着以下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

第一,协同育人问题。中学往往只是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没能更充分地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其次,高校对中学的帮助也普遍不足。

第二,课程衔接问题。本硕不同层次的物理教师教育课程缺乏衔接,课程体系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分离,课程内容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脱节。

第三,线上、线下融合问题。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师范生的学习相脱节,线下师范生的理论学习与线上的实践指导相脱节。

针对上述三大瓶颈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有待研究的课题:如何以培养卓越物理师范生为目标,改进和创新已有的物理师范生培养模式,解决上述三大瓶颈问题?

2 卓越物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建构“一贯两制三合作”卓越物理师范生培养新模式

“一贯”是指4年本科和2年或3年研究生教育统筹安排,有机融合,相互衔接。“两制”是指双导师制和双实践制。每名学生配备大学(理论)导师和中学(实践)导师,学生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分别到基地学校实践半年。本科阶段侧重实践和体验,研究生阶段侧重教学与研究。“三合作”是指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融培养于研究中。

配套新培养模式,联合华南师大附中和广东实验中学,创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物理师范生实习远程指导工作坊。

在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方面,与华南师大附中和广东省实验中学协同合作,于2015年牵头申报并获批全国第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从而搭建了和中学联动协作培养教师的平台。依托该平台,吸引中学优秀教师直接参与物理师范生的培养,面向师范生将见习、实习、参与教研和开展科研等实践性培养常态化。同时,面向一线教师将高校在教学设计、评课、课题、论文等方面的指导常态化,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实习远程指导工作方面,我们联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广东实验中学,创建了国内首批物理师范生实习远程指导工作坊, 使物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评价能力能够得到来自高校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及时的指点。其中一个工作坊的工作内容如表1所示。

立足实习远程指导工作坊,通过中学-高校双导师网络专题讲座、论坛教研、教学资源远程共享、一对一在线指导等多元化指导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有效提高对学生实习的指导性。

2.2 改革物理教师教育课程

卓越物理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具有优秀教师基本潜质的精英人才。我们根据卓越物理教师的培养目标,以改革物理教师教育课程为突破口,按照平衡、关联、融合、协同的原则,建构了体现本硕一体的基础性、研究性和拓展性的卓越物理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

基础性课程:按照“理论指导、能力主线、实践导向、循序渐进、全程培养,递进养成”的原则建构课程,形成了以必修课程系列为主,选修系列和实践系列为辅的相辅相成的本科物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研究性课程:按照“加强基础、分层递进、纵向衔接、横向扩展、综合提高”的原则,把与基础性相关的课程设计成一种递进和拓展的关系,形成了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和专题研修课程三个板块的研究生阶段的物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拓展性課程:按照“以问题为主线,以案例为基础,以专题模块为单位”的原则,以弹性化的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是适合本科和研究生共同选修的物理教师教育课程。

遵循以上原则,建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卓越物理教师培养本硕一体学科教育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此外,课程体系中还加强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形成了“分阶段、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训练体系,如图2所示。

2.3 开发配套的系列化课程资源

纸质版教材包括面向中学的由教育部审核通过的高中物理教材、教师用书、实验手册和学习手册;面向本科及硕士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物理教学论》和《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面向职后的《初中物理校本培训指导手册》《高中物理校本培训指导手册》《中学物理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与案例》《高中物理课程实验设计(上、下)》《高中物理微型实验》《高中物理趣味实验》等。上述系列化教材,贯穿中学—本科—硕士—职后培训,为一体化课程的推进与实施提供了丰富的配套教学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a)网络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b)网站——中学物理学习网、低成本物理演示实验网站、物理科技活动专题网站;(c)光盘——新概念物理教材多媒体资料库、中学物理教学基元视频库、高中物理教材配套教师光盘和学生光盘;(d)公众号——2个基元教学视频微信公众号。

上述资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身兼中学物理教材主编、本科物理教学论专任教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三重角色,因此,无论是提出的本科-硕士物理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还是配套的系列教材和数字化资源,都得以一脉相承,展现了鲜明的一体化特色。

2.4 探索了多元化物理师范生混合式学习实施模式

2.4.1 物理教育理论类课程

针对该类课程中物理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探索“案例教学法 + 翻转课堂”实施模式,操作流程分别如图3所示。

针对该类课程中物理教学技能的学习,探索“理论讲解—案例讨论—技能应用”模式,以演示实验教学为例,课堂实施模式如图4所示。

2.4.2 物理实验类课程

针对师范生科技制作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科技制作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模式”(如图5所示)。

2.4.3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我们将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同样作为培养师范生的特色项目之一,基于“三合作”共同开发中学校本课程,具体实施流程如图6所示。

针对上述课程分别探索相应的实施策略,由此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融为一体,解决线上、线下教学问题。

上述成果,从“一贯两制三合作”教学模式到本硕一体化物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再到多元化教学实施策略,形成了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物理卓越师范生培养体系。

3 效果与展望

上述研究成果实现了本科、硕士和职后物理教师教育的有效对接,有效解决了卓越物理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不仅推动和引领了广东省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国内高校卓越物理教师的培养也提供了可操作的培养模式和有益的经验。

在物理师范生课堂创新教学能力方面,我校物理师范生在全国各类师范技能教学大赛中连创佳绩。例如,2008—2016年共8届由教育部主办、全国最高级别的师范技能比赛——东芝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校物理師范生共获得1项一等奖(第1名)、3项二等奖和3项三等奖,获奖总数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一。我校毕业生也展示了良好的物理教学创新能力。例如,我校物理师范生邓秀芬本科毕业后第二年(2012年)、李韵硕士毕业后第三年(2015年)、李艳硕士毕业后第三年(2016年),分别作为广东唯一的初中或高中教师代表参加了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且都获得了一等奖。

在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面,2013年至今4届全国大学生自制教具展评中,我校物理师范生共42人次获全国一等奖,14人次获二、三等奖,获奖总数位于全国师范院校前列。2013年至今我校物理本科师范生共发表论文46篇,硕士共发表论文145篇,论文数量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

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主编的《物理教学论》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12所高校选用,总发行量约1万册;《物理微格教学》被30余所高校选用,总发行量约1万2千册;教育部审核通过的高中物理教材总发行量近3千万册。数字化资源《新概念物理教材多媒体资料库》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使用。在2008年高师物理教育高端论坛、2010年国际物理教育研讨会、2013年全球华人科学教育大会、第12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等11次国际、国家级会议上,本成果都受邀做大会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2012年3月21日教育部官网还专题报道了本成果中的“一贯两制三合作”培养模式。

面对于2018年启动的广东新师范教育的推进,我们冷静地认识到,研究不能止步,实践也不能松懈。无论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还是实施策略,本成果都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沉下心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熊建文,王笑君,张军朋,等.物理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9(1):1-4.

[2]张军朋. 物理学科教育类课程与教材的改革、实践[J].物理教师,2011,32(5):1-6.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