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民国证件话往昔
2018-08-11王晓帆
王晓帆
摘 要:何碧溪(1907—1984)与洪三和、南陀并称“广东舞美三杰”,何碧溪曾任广州东山区政协委员、广东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等职。2017年,首都博物馆曾举办“护行天下——华侨护照展”,这是首次以华侨护照作为展品举办的专题展览。在一百余件展品中有三件文物与何碧溪先生有关,这三件珍贵的民国证件是何碧溪先生生平的三段剪影,也是变乱年代华侨生活的写照。
关键词:何碧溪;民国证件;华侨
何碧溪先生是广东南海人,年少时就热爱画画,后其父送他去广州黄沙师从吴畅亭学习绘画。一说吴畅亭曾留学日本(1946年2月5日介绍何碧溪画作的《檀香山星报》上提到老师吴畅亭,说他在日本出生,并深受欧洲艺术的影响),回国后经营的画室承接粤剧大型舞台布景画。舞台布景画是根据粤剧情节、表演设定等设计的符合舞台表现的布景。传统的粤剧并不追求布景,民国时期粤剧受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开始注重舞台布景画,使得粤剧舞台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后来,伴随着粤剧的兴旺,舞台布景供不应求,布景画在绘画技巧和商业价格上都比普通的商业广告画更高。学成后的何碧溪曾在广州开设自己的画社——艺林画社。
日本侵华后,广州黄沙地区几乎被夷为平地,何碧溪曾目睹日本飞机对佛山火车站的轰炸,更曾为躲避日军的搜查入竹林避难。为了谋生,他前去香港,将艺林画社开到了香港,仍旧坚持创作。之后,辗转马来西亚山打根中山戏院“写画”,再至夏威夷(火奴鲁鲁Honolulu)数年,战争结束后方得回国。
1 华侨登记证
第一个证件是“华侨登记证”(图1)。该证是山打根领事馆“字第九五七八(9578)号”,证件为横竖排混合,有繁体字竖排水印“华侨登记证”字样,内容为格式化表格。页面左侧为持证人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岁、籍贯、出生地、现在居所、职业、商号、何时入境、夫妻姓名、子女姓名等栏,为中英文表格,用中文填写。页面右侧为持证人黑白证件照,照片处加盖蓝色中英文圆形印章,内容漫漶不清,推测有“中华民国山打根”字样。右下角注明“侨民登记只收登记费国币贰角”,并贴有贰角印花。证件的具体年份因圆形印章水渍漫漶不清,由左下方的英文日期结合推断,应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八月十二日登记。此时何碧溪28岁,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入山打根,在中山戏院从事“写画”工作。山打根(Sandakan)是今马来西亚沙巴州第二大城市,何碧溪实际上负责中山戏院的布景及剧场装修设计,说是“写画”实乃谦虚。据说何碧溪在前往山打根途中,同船有一乘客出痘(天花)而死,因此整船人员被迫在一处叫燕窝山的岛上隔离将近一月,可见旅途凶险。
华侨登记是国民政府确认海外侨民身份、以资保护的一项措施。1930年1月17日,国民政府首次公布了《华侨登记规则》《华侨登记办事细则》等法规条例,规定所有出国、归国、居留或迁移的侨民都必须登记,登记事务由驻外领事馆负责办理。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华侨登记规则》经1935年、1938年、1944年多次修改调整,更为周详。展出的这张何碧溪先生的华侨登记证是第二代华侨登记证。第一代华侨登记证有效期一年,第二代华侨登记证写明“本登记证除第八条迁移居留地外永久有效”。
由何碧溪的证件号可知,此时至少发放了近一万份华侨登记证,说明当地华侨对登记工作是支持的。华侨登记证提供了国际社会承认的华侨本人中国公民身份依据,来登记的华侨是对民国政府厘定其国籍表示支持,这反映了海外华侨心系祖国,對故国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侨民回国登记证
第二张证件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月二十三日何碧溪的“侨民回国登记证”(图2),是当时檀香山的“檀见字零零壹号”,可见他回国的迫切与渴望之深。表格内容为繁体竖排版,此时何碧溪年38岁,已在檀香山居住了8年。与第一张证件相比,此时登记细化了籍贯,籍贯为广东省南海县叠滘乡,应是为了服务证件最末说明“该侨民进口经照例检查,确由海外回国,合给予登记证,俾转报原籍县市政府及乡镇保甲藉资保护”。
通过证件登记的时间推测何碧溪入檀的时间应该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左右,即1939—1947年生活在檀香山。与图1比较,他在山打根居留的时间应该在两年左右,即1937—1939年。此证件中提及的何碧溪回国时携带的“驻檀领馆护照:檀字1191140号”,应为何碧溪在檀香山领取的第三代华侨登记证。1944年,国民政府修订了《华侨登记细则》,规定华侨登记每十年进行一次,第三代登记证的有效期与上文所提第二代登记证不同,从长期改为十年,名称也改为“侨民登记证”。很遗憾的是,第三代华侨登记证并未展出,只能通过相关史料进行推断。
1932年4月,侨务委员会正式被确立为行政机构,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并在上海、厦门、广州及沿海口岸等地设置地方侨务局。广东侨务处是广东地区侨务工作的主管机构,凡归侨接待、侨汇管理、侨民教育、保护侨胞、侨民经济等事项均属职责范围。由此张“侨民回国登记证”可知,此时侨务委员会广东侨务处处长为张天爵。
移居海外的广东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侨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檀香山等国家和地区,广东人聚居地自然会思乡心切渴望听到地方戏“粤剧”。据研究,早在清末,美国的粤商已经开始延请广州的戏班赴美演出,后更出资兴建专供戏班演出的戏院。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见海外广东华侨的生活情况,粤剧在海外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市场无疑同华侨的喜好密切相关。远赴海外的华侨除谋生外,还有其他精神层次上的追求,粤剧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及传播意义上影响很大。粤商人数众多,粤商组织、同乡会等形式更是可以支持粤剧在海外的发展。战事纷乱,何碧溪离开故国辗转海外从事粤剧舞台美术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何碧溪在檀香山8年,曾经创造了当地的一大新闻。1945年檀香山一处中餐馆“留馀斋”想在大厅上绘制一副14英尺×41英尺(约为4.3米×12.5米)的壁画。因画幅巨大,当时本地人认为华人画家无法完成,何碧溪先生挺身而出,历时四月余,创作了大型油画《世外桃源》,一时传为美谈。当时的《檀香山星报》(Honolulu Star-Bulletin)和《檀香山广告商报》(The Honolulu Advertiser)在当年一月和二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据何碧溪的长子何庆广回忆,何碧溪创作大型油画《世外桃源》是源于其亲历战乱,对战争的憎恨及对和平的向往。
3 人民出国许可证
第三张证件为民国三十八年(1949)八月三十一日颁给的“人民出国许可证”(图3),为“崇穗字第二八三号”,中文繁体竖排版,格式化表格。
归国不足两年,何碧溪拟由香港重返檀香山,时年41岁,登记的地址是“广州多宝路宝庆市一号”,此时侨务委员会广东侨务处处长为叶崇濂。据何氏后人回忆,何碧溪选择宝庆市一号作为画室,是因附近恩宁路是许多粤剧名伶的住所,何碧溪作为粤剧舞台美术师,为自己挑选这样的一处住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后宝庆市一号一直作为何家的祖宅居住,何碧溪的后人曾将故居的一部分作为粤剧文化的展览厅。这张“人民出国许可证”最末说明“该民申请出国,经审查合格,合给予出国许可证,俾得购买船票并报告驻地领事馆登记,特此存根”。鉴于资料的不足,无法确定何碧溪是否曾确实前往檀香山,或许这是一次未能成行的计划。
何碧溪从檀香山回到故乡广州,将幻灯投影(宇宙灯)的方法应用在粤剧舞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并在日后的粤剧舞台上得到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他不计经济上的考量,加入国家剧团即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前身),任舞美设计师,后担任广东粤剧院舞台工厂厂长,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等。粤剧《关汉卿》是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品,赴京演出时博得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该剧由马师曾、红线女主演,先后到朝鲜、越南作文化交流演出,后还拍成戏曲艺术片,是文艺界不可忽视的艺术作品。1962年,何碧溪设计制作国庆巡游彩车,以粤剧《金鸡岭》为蓝本,为国庆献礼。
4 余论
“华侨登记证”“侨民回国登记证”“人民出国许可證”三张证件显示了证件主人从“华侨”“侨民”“人民”身份的转换,是战乱时华侨生活的生动写照和极好见证。护照是生活中常见的证件,作为展品,很容易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从护照的前世今生中不禁感慨家国往事。这三份证件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记载着何碧溪先生在旅外生涯中同祖国的密切关系,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通过其生平的三个剪影,我们可以窥探这位粤剧舞美大师对于职业的坚守,他终其一生服务于粤剧舞台,是“择一事终一生”的绝佳体现。粤剧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代表,2009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粤剧舞美大师的生平,有助于发掘粤剧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吴瑾.布景大师何碧溪名振夏威夷[J].羊城今古,1998(2):58-60.
[2]潘福麟.粤剧舞台美术大师“何碧溪”[J].南国红豆,1994(6):55-58.
[3]陈国威.1932-1945年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述论[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4):64-73.
[4]傅惠玲.试述马来亚华人身份的转换——以张海水等证件为例[J].八桂侨刊,2011(4):64-68.
[5]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编.何碧溪作品集[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