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颈胸同治”理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18-08-11黄伟琪薛明新
黄伟琪,薛明新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0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00)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多表现为枕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颈肌僵硬等,并有相应压痛点。该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1]。目前临床上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法繁多,而推拿治疗以其不良反应小、见效快,而在临床上较为多用。然而常规推拿治疗虽能及时缓解颈型颈椎病的不适症状,但症状易反复。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学术功底,薛明新教授提出了“颈胸同治”理论,以优化颈型颈椎病的推拿治疗方案。故笔者中采用传统推拿方式与颈胸同治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相比较,评价“颈胸同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了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推拿组30例,颈胸同治组30例。传统推拿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30.77±6.00岁);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5天,平均病程(19.17±19.81月);颈胸同治组男 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20岁,平均年龄(33.17±7.97岁);病程最长者6年,最短者3天,平均病程(14.77±12.18)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1)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2)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3)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2)18~75岁之间的患者,性别、职业不限。3)受试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伴有其他型颈椎病者。2)伴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严重骨质疏松者。3)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颈椎骨质破坏者。4)目前正在接受针灸推拿或药物治疗,可能干扰研究结果者。
2 治疗方法
2.1 传统推拿组 1)患者取坐位,术者以拿法自风池穴起至颈根部操作,再用一指禅推法自风府穴沿督脉推至大椎穴,时间各5 min。2)根据患者压痛点及症状部位选择在大椎、风池、风府、肩井、天宗等穴位,用一指禅推法及按揉法操作约5 min。3)术者以 法及弹拨法于患者冈上区、冈下区及肩胛间区操作,以放松肩胛部肌肉。4)根据患者症状轻重,选择性的于颈部施以牵引法及坐位低头扳法。5)手法施术完毕后,令患者于俯卧位,取大椎、风池、颈夹脊等穴,常规消毒后以0.30 mm×40 mm的针灸针刺入上述穴位,并以捻转法行针得气后留针15 min,同时以闪火法拔竹罐固定于大椎及颈根部,留罐15 min。6)治疗每周 2 次,共 3 周[3]。
2.2 颈胸同治组 除传统推拿组所采用的推拿手法及针刺拔罐治疗外,同时行胸椎小关节整复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位于其右侧方,双手手腕交叉右手掌根置于患者脊柱左侧并与脊柱垂直,左手置于患者脊柱右侧并与脊柱平行,嘱患者放松,双手随患者呼吸慢慢向下用力压,轻轻晃动患者背部,当感觉患者处于呼气末时向外下方瞬间发力,常可听到弹响声,表明复位成功。治疗每周2次,共3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2]:1)治愈: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工作。2)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1月后随访,医者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及检查后,填写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用0~10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一条直线等分为10段,按0~10次序评估疼痛程度。书写方式为:在描述过去24 h内最严重的疼痛的数字上画圈。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为剧痛。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4.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传统推拿组总有效率为66.67%,颈胸同治组总有效率为93.33%。颈胸同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推拿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见表 1。
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颈胸同治组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推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颈胸同治组VAS评分与传统推拿组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x±s)
5 讨论
颈型颈椎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属于“项痹”、“筋病”、“颈肩痛”、“肩背痛”等范畴。中医整体辨证观认为其外因多因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内因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故临床多见肌肉紧张痉挛,痛彻项背,甚至头晕,脉弦紧等症状。
推拿在治疗该疾病过程中,有即刻缓解疼痛效果,易被患者所接受[4]。但常规推拿方案症状易反复,且多数推拿治疗处于临床观察阶段,缺乏规范的课题设计和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进行严格规范的课题设计,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确认“颈胸同治”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合薛明新主任的临床经验,笔者进行了如上研究。此研究中“颈胸同治”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如下3点:1)中医经络学说:人体躯干项背部主要分布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其对脊柱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大,同时对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和皮肉筋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也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5]。2)脊柱神经解剖学:颈椎与胸椎上下相邻,并由椎间盘、韧带及相关肌肉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颈胸椎容纳了大部分脊髓和脊神经,对人体五脏六腑等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3)脊柱生物力学:正常的生物力学功能活动必须由内源性静力支持系统和外源性动力活动系统两个系统正常的保证[6]。前者即颈椎和胸椎的椎体,以保持静态的稳定和支持;后者即颈胸椎周围各肌群,以其肌力稳定脊柱,保证颈胸段脊柱的正常功能活动。两个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关联,共同完成颈胸段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
本研究发现,颈胸同治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推拿组;且在治疗后及1个月后随访时,颈胸同治组对于VAS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传统推拿组。这提示基于“颈胸同治”理论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