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018-08-10吴佩华
摘 要:当今社会,人们对合格教师最渴望的特质无非就是课程上得好,学生管得严,这不是教师的全部素养。在这个日趋专业化的社会,教师不仅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还有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素养,高超的课堂管理素养,必要的教育科研素养和合作交流与创新的素养。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多方素养,方能有机会从教育新手、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最终迈向专家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素养
“教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教师惊老师。
“教师”这种职业,引来过很多比方。是蜡烛,是春蚕,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有些比喻已经出现了时代局限性,似乎作为老师,一定要以一方牺牲换一方的快乐,有些许悲壮。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真的不像警察那样一心破案;教师真的不像科学家,一门心思搞研究;教师真的不像医生,诊断病情加上开处方……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才达到“教师”最低“配置”。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重任,同时肩负这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历史使命。这份职业,要求教师去忘我投身于教育事业,要求教师重奉献,要求教师无私地去爱。教师本人应是学问和品德的表率,是学生直观的被模仿者,是学生效仿的不二选择,所以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核心。这就要求为师者,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要从道德情操、思想觉悟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爱是一切教学的基础。“爱人者,人恒爱之”,就说明了爱在平时教学中会产生巨大的反馈作用。上海特級教师于漪对教师职业的终身感悟是:作为教师,奉献是他们的天职。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为学生献出生命的老师就有谭千秋、袁文婷、张米亚、汤宏等老师,他们无愧万世师表的称号,是教师行业的榜样,这些都诠释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奉献精神。广大的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言传身教,锐意开拓,积极进取,才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这个道理。
二、丰富的学科知识素养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不论广义或是狭义,教师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来不得半点虚假。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无一例外地要求改进教师的“教”,从而推动学生的“学”。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也正是这个道理。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形势之下,竞争就凸显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竞争,说白了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比拼。在这个日趋专业化的社会,教师这个行业也要顺应潮流行走于天地间。教师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教师自身素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能还怀着“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旧观念,因为如今的孩子认知水平也因为自身开阔的眼界而提高了起点,作为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课程怎么变,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教师只有不断的、持续地去参加培训,自我增值,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对自己教授的科目有百分百的信心,才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
三、高超的课堂管理素养
课堂管理是艺术。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课堂管理的关键所在。“三备”是课堂管理的前提。备好教学目标,然后整堂课围绕目标而展开教法,备学生,备教法,甚至备好开场白。“情”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包含着感情去讲授课程,配合着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时而快,时而慢,抑扬顿挫,让学生不会听觉疲劳,也不会抓不住重难点。
教师对于学生上课时用身体语言反馈出来的信号要能精准驾驭。比如当孩子目不转睛,微笑,身体微微前倾,说明学生的兴趣在维持中,并且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这是积极的信号;反之,学生表现出目光呆滞,心不在焉,玩弄学具、手指,这些消极信号说明了学生兴趣全无,或早已掉队。教师此时要分析,是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感冒还是对授课内容没兴趣。有时候,及时地进行调整,还是有机会出现“大团圆”局面。
四、必要的教育科研素养
从教育新手、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最终迈向专家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没有哪一个阶段可以跳过科研。不要总是把教育科研看成太过于高大上,它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教研活动,有例行之嫌;二是专题研究,由固定的个人或集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探求一种规律或一种现象,是高层次的教研。
教育科研是一条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种生产力,教育科研甚至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故此,在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很多学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使得教育科研在先头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象。
时下的教育不能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更多的要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科研之所以越来越突显它的地位,是由于下面两个因素: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育的水平、规模、目标、内容、模式等方面要有科学的决策可依。二是社会日趋专业化,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光靠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国家负有重任,要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匹配的人才,素质要提升,理念要更新,模式要先进和科学并进。这一系列都可以称之为“改革”,因此,教育科研是时代的呼唤。
基于上述,墨守成规的老一套,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就要研究。研究始于问题,每学年若只是简单的评比论文奖项,太过肤浅,教师还是缺乏研究的实践过程。所以学校应该多组织教师研究课题,但首先要考虑这个课题是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
五、主动的合作与创新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合作是多方面的,有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有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有教师与领导的合作,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有教师与社会的合作。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教师这个行业也是如此。一个教师如果具有高瞻远瞩的智慧,就应是一个善于合作,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教师只是工作群体的一员,理应具有与同事合作沟通的能力。教师之间也会存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差异,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师正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发挥各自宝贵的教学资源优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精神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面成长。教育虽然大部分在学校完成,但教育的影响涉及家庭和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与家长、社会有关人员沟通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成长。一个不善于合作交流的教师,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
综上所述,教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教育发展势必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一股强大力量。在新形势下,努力让自己具备上述是素养,因为那些是作为教师的——最低“配置”。
作者简介:
吴佩华(1976- ),女,广东江门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平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