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中国传统社会家族变迁中女性角色的分析
2018-08-10杨迪
摘 要:性别社会学的兴起,赋予我们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社会学自身及其本土研究。"社会性别"是一种立足于社会建构的研究视角,研究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以描述家族变迁的学术著作《金翼》为例,来分析处于传统差序格局所建构其来的女性角色和在隐藏在其背后的社会性别制度。研究发现,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中,男性的身份地位总是高于女性,而权力、资源大多掌握在男性手中,而现代性与传统的交汇,成为形塑新的社会性别制度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社会性别;家族变迁;女性
社会学本土化的进程一直在推进,性别社会学的兴起,赋予我们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社会学自身及其本土研究。“社会性别”是一种立足于社会建构的研究视角。而建构与传承的主体是基于“社会性别”的社会本土文化性制度[1]。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本土文化性制度是塑造出适应于当前社会的性别角色,又是如何在与社会性别的交互作用中,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其沉入社会日常生活世界中,成为历史无意识的一部分,并由社会本土性文化制度进行持续不断社会化,使之不断延续。差序格局是解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最有力的一个本土概念之一,这样的文化制度之下建构的社会性别,必然受差序格局的波纹泛及,而逐渐成为具有差序格局特点的社会性别制度。本文试图通过对《金翼》这个男性个人奋斗史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故事中,挖掘出女性在传统社会结构的角色特征。书中家族变迁的过程是充满了重重危机的,但也正是危机事件的出现,可以让我们去挖掘男性和女性在其中的合作、对抗和扶持,从微观事件中,借由社会性别的视角,去探索宏观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
一、明线中的《金翼》故事——男性的奋斗史
从本书的明线故事来看,这可以看作是以黄东林为主角的个人奋斗史,全书展示了东林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局势下应对对生命历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带领自己的家族一步步前进,实现个人和家族的成功经历。黄东林的个人奋斗史,可以分解为他整个生命历程发生的各种关键事件,他和他的家族总是被不同的事件拉入到“平衡——失衡”的交替状态中,他所在的家族网络同时会受到牵引推拉,进而把整个网络拉入“平衡——失衡”的交替状态[2]。
总体上看,全书的焦点大部分是聚集于东林一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东林自年少时离家运行——偶遇姐夫芬洲、谋划开店——店铺的成功运营——兄长去世——摆脱贫困——修建金翼之家——芬洲隐退,掌握店铺——大哥分家,店铺分裂——店铺的再次扩展——政治地位跃迁——抗日战争爆发,家族分散,重回农田。这个故事的主体是男性,能外出寻求机会的也是男性,男性掌握着大部分的权力、资源,生产资料。男性的生命消逝,家庭也陷入混乱,东林的爷爷、哥哥的去世,使得整个家庭突然就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困难,男性劳动力和对男女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使得男性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当资源、权力都集中在家庭的男性手中时,他们的离去,也就带走了家庭的生命力。
二、《金翼》中的女性角色——无法把握的生命
在整本书中,我们在大篇幅的描述中,看到的是大量以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故事,故事发生场域中的主角通常是男性,家庭决策、店铺交易、日常对话,婚丧嫁娶,男性长辈常常是决策的主角。对女性而言,她们首要的任务是维持家庭。在书中这些描写里,男性被女性理所当然地视为家庭的支柱所在,女性往往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依附男性而得以生存,贫困家庭中小女儿被送去当童养媳,当家庭中的成年男子遭遇困境时,整个家庭也就失去了希望。故事中这样的描述数不胜数,书中描写的传统女性呈现出弱势、依赖的一面,家庭往往是女性生活范围的全部内容,生育、家务成为传统社会女性的大部分内容。而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东林大儿子的妻子素珍,素珍接受了城市里的教育,当她回到乡村时,显得与乡村格格不入。显然在乡土社会深藏的文化性制度中,对女性的要求是相对固化且与这些文化制度匹配的,而女性正是在这种社会性别制度中才能得到整个乡土社会的认可。
三、传统社会本土性制度如何建构和维持社会性别
当我们回溯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性别建构时,会很容易回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描述中来,乡土社会实际上充满了亚普罗式的文化特色,血缘和地缘的联系使得它是相对稳定的、流动小的、变迁缓慢的,在男女性别的差异构成了了解天然上的鸿沟,而男女之间浮士德的感情是阻碍社会稳定的力量,要想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必然需要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来压制男女差异带来的阻碍[3]。构成这一股力量的个体必然是可以充分了解彼此的,至少也要小于男女性别带来的差异,同性也就成为了相对而言最好的选择,这时候,代表同性力量的组织——家族,便应运而生了,传统社会的家族是沿着差序格局展开的,但是在结构上的扩大是有限制的,家的扩大往往是单系的,仅仅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我们可以看到女婿和出嫁的女儿往往被看作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到很远。于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家族形成,取代家庭成为稳定乡土社会的核心力量。
于是,在这个差序网络中,我们看到男性在常常是处于相对中心的地位,他们对于整个家族的支持作用往往是极为重要的,从书中常常使用的平衡理论来看,网络中重要性越高的个体,对整体的网络平衡影响也越大。于是,一方面,在“差”的部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展开时,男性的相对位置总是比女性更靠近中心一点,“父—子”的關系成为最核心的横向格局。在纵向上的的刚性的“序”的方面,男性地位总是高于女性的[4]。在每个人的层层差序网络展开的过程中,女性无论是在差的部分,还是在序的部分,总是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生存是生命的存在的前提条件,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转移到男性手中时,他们也握住了权力,得以支配女性。所谓男女有别,为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对同性的了解和信任,使得他们积极构建起以“父—子”的核心关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社会文化的社会化历程,实现符合差序结构的社会性别制度内化,最终使得男性的财产得以继续保留和延续,维持其较高的经济政治地位。
在中国千年来的传统社会文化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制度里,长期的社会化循环使得这种社会性别意识沉入历史无意识里,而人们难以察觉。当现代性的光芒与传统相触时,素珍这样的新女性就出现了,她们进入到传统的农村场域中,因其教育和以前生活环境,使之难以习得这一场域中女性的惯习,但变革已经到来,虽然男性手握权力与资源,但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她们已经可以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当那种类似于婆婆对媳妇生女儿而严重不满,进而反过来压迫媳妇的同性压迫被她们自身所意识到时,新的社会性别意识就已经在不断建构中,现代社会,性别平等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刘伟."社会性别"——社会学"他者"的研究视角[J].南方论刊,2009(3):51-52.
[2]林耀华.金翼[M].三联书店,1989.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商务印书馆,2015.
[4]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4):201-213.
作者简介:
杨迪(1994-),男,汉族,重庆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