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我国濒危语言研究
2018-08-10哈长辰
摘 要:生态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将语言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作为出发点, 从语言的外部和内部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研究语言,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并且和生态系统有着同样的结构。将濒危语言研究纳入生态系统,能够为濒危语言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分。各个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情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状况是由语言生态失衡导致的,本文对濒危语言的分析研究,对保护语言多样性,实现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我国濒危语言进行研究,着眼于语言和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出我国濒危语言出现的原因、重建我国语言生态的原因,以及保护我国濒危语言的举措,推动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不仅有利于人类的传承发展,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团结。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濒危语言;民族认同;语言多样性
1. 引言
近年来,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语言的数量在迅速减少,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关注语言濒危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语言学、教育学相关的专家学者呼吁: 人类的语言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许多语言出现濒危的状况,全球的语系、语种及其变体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 因此,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随之出现。生态语言学指出从语言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它把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反映出语言学研究正在向社会学转向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专家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对环境恶化产生的影响,及语言在防止环境恶化、解决环境问题发挥的作用,并对当代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中国濒危语言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和本体论价值。维护语言多样性是语言生态的重中之重。但是,自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出现了濒危的现象。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表示,“语言能够真实的反映一个民族所有的历史文化、娱乐和游戏、偏见和信仰等等方面的信息。那么,一种语言消失就暗示着这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随之消逝。因此,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濒危语言进行研究就负有拯救整个民族精神家园的意义。
2. 生态语言学与我国濒危语言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之间关系、生物体和其周边环境间关系的学科。最早是由Haugen提出的语言生态的概念,指特定的语言和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随后这门学科逐渐发展成生态语言学。生态语言学是指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语言系统、语族等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交叉研究的学科,涉及语言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它的基础是语言多样性的思想。它通过分析语言的生态因素,揭示出语言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虽是新兴学科,但国内外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深入的探讨研究。和国内相比,国外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更早,更加系统化。Chomsky在其研究中一直把人的自然语言视为人类天生的机制,把人类的语言能力看作是人类特有的特征, 把人类认知系统中的语言知识和运用的系统看作以基因为载体的语言器官。 Homberger(2002)把语言生态的观念拓展到语言规划的领域,语言生态的隐喻直接会影响到语言的规划和政策,它对语言文化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同时,Hobnberger从语言演化、语言濒危、语言环境三个方面对语言生态隐喻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李国正(1991)把语言分为两类,包括: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肖自辉、范俊军(2011)表明要建立我国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系统。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语言学的发展,还可促进生态学的进步,为生态和谐做出巨大贡献。
濒危语言指的是在历史发展中,有些民族或群落的语言趋于消亡的状态,同时对民族文化和人们的认知心里也有很大的关联性。 对于“濒危语言”的定义,戴庆夏教授认为,“濒危语言是指人们在交流中使用功能或活性衰退或消亡的语言。”语言的濒危甚至消亡状况一直都存在,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濒危程度是不同的。世界上,截止到当前有700多种语言已经消亡,还有很多语言的使用者非常少。”据调查显示,濒危语言居前3名的国家: 一是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 其次是美国,濒危语言数量为192种; 接下来是印度尼西亚,有147种语言出现濒危。由此可见,若相关部门不及时采取应对办法,这些语言在不久的将来将都会灭亡。 在我国,濒危语言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除汉族以外的众多少数民族语言中,有很多语言正走向濒危的状态。 在这些濒危语言中,有的使用人数已不足千人。 ”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还会有20%的语言将完全在世界上消失。
语言濒危与消亡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的不同,使得语言出现完全不同的特征,所以造成语言濒危和消亡的因素也就不一样。语言的濒危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还和政治、经济、霸权等多种因素相关,“一种语言的濒危或消亡,多数是因为政治和社会的因素。新的语言把原有的语言驱逐出去形成该民族的主要语言。语言出现濒危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造成的,外部因素多是由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约和扩张; 而内部因素多是民族内部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忽视,或是由其他主流文化的渗透与同化等影响。所以,语言濒危的因素就是语言生态遭到了破坏并出现了危机的状态。语言具有以下特征:從一定程度上来看,语言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生态语言学的逐步兴起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从该角度对濒危语言进行研究,能够体现出国内外语言学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3. 我国濒危语言拯救原因
从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的总量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语言濒危现象表现为语言结构的停滞和语言功能的降低,语言数量的加速降低已引起了很多民族的关注,各民族的语言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它自身的观念、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都体现在语言中,影响着本族人民。由此可见,语言不仅能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能约束使用同一语言的每一个民族成员,系该民族独立、统一的内聚力和民族感,我们保护和拯救濒危语言主要是为了维系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语言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濒危语言,维护我国濒危语言的语言生态是十分必要的。
1.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一种语言出现濒危甚至消亡后,其对应的世界观和社会文化随之消失。语言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生态多样性,使得人们在语言交流、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交流吸收,最终实现文化和语言的生态观。
2.语言是各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是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根本要素,是各民族成员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个民族若没有语言的表达,它的文化和精神只能在日常交往中逐渐消亡。各民族的语言和其对应的文化有很大关系,语言是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千百年来形成的诗歌、神话、寓言、戏剧等口头文学作品都是靠各民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对濒危语言的拯救和保护,实质上就是在保护一种民族文化。
3. 每种语言都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它是维系各民族的重要纽带。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同时还是表达本民族传统、进行族群身份认同的重点,是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重要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它自身的文化发展方式,而语言是社会实践观的反映。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更是跟情感认同有关的表现特征,如果一个民族的母语被忽视,对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风情的都是重要的打击,这可能影响该民族和其他民族甚至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所以,对各民族的濒危语言重新深入研究,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的整体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字和文献的研究工作,还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4. 我国濒危语言的保护措施
随着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的不断重视,研究出了许多保护濒危语言的措施。笔者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濒危语言在我国具体的保护措施如下:
(一)实行立法保护。目前我国通过了《国家语言文字通用法》,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制订有关“濒危语言保护条例”,把濒危语言的保护纳入到法律层面来。
(二)各地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把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正式纳入到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范畴,同时和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多方协作,努力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三)国家和地方政府拨一定的专款,加强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同时,可将其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程,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安排。
(四)国外经验借鉴。近年来联合国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来讨论濒危语言的问题并形成了“行动纲领”。最近伦敦大学把挽救濒危语言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资助相关专家学者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濒危语言研究工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Bob Dixon教授等许多学者对濒危的土著语言做了调查,产生了多项研究成果。澳洲的许多语言学家都对当地的语言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许多其他专业的学者也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墨尔本大学计算机系的部分教授就在语言保护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尤其是研究数据的保存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对濒危程度不同的语言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为濒危的语言编写相关课本,协助濒危语言地区传承母语。例如:贵州遵义平正乡的仡佬语已近于消失,但当地人们很珍惜该语言,所以一位掌握该母语的老人办起“仡佬语夜校”,将从小已转用汉语的年轻人们,也能流量地讲仡佬语。 我们应加大力度支持母语保护和复兴的热情。
(六)建立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相关网站。以此方法来交流经验和成果,扩大濒危语言社会影响力,进而争取更多的支持和传承。
4. 结语
世界只有维系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让不同语言和文化顺利交流,才能保证世界的和平稳定。语言出现濒危状况过多,会给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威胁,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某种程度来看,语言的消亡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比物种的灭亡更大。由此可见,维护语言的多样性,挽救濒危语言,减少语言濒危的数量,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政府、高校和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这一严峻问题,并为全面维护的语言生态而不懈努力,濒危语言的生态发展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语言文化的生态多样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等.濒危语言的语言状态—仙仁土家语个案分析[J].语言科学, 2003,(1).
[2]范俊军. 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6),42-47.
[3]范俊军. 生態语言学研究评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4]冯广艺. 语言生态学引论[M]. 人民出版社,2013.
[5]邵宜. 语言与语言生态研究[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6]肖自辉,范俊军. 语言生态的检测与评估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 语言科学,2011,(3).
[7]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哈长辰(1993-)男,汉族,吉林磐石人。英语语言学硕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