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课“玩”出“大动静”

2018-08-10赵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毛线心动美术课

赵瑞

【摘 要】“让教师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对于我来说,教育是一种幸福,看着孩子们就是一种幸福,在教学中教有所获是幸福,孩子们学有所悟是幸福,但这种幸福感如何持续呢?教师的教育生活又该如何更完整呢?我觉得其根本就在于创新。人们常常说美术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体育相比,美术是一种静的教学,可我认为美术课是一种“动”的教育,在动中培养学生尤为重要。

【关键词】美术;画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76-01

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听,还要让学生学会动、想、做、看……只有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画画、拆拆、看看、玩玩、做做等形式。学生在玩中通过自己积极的参与,自己摸到了、看到了,通过讨论比较感受到了、体验到了,从而也掌握了要学的内容。

“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而在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时,其根本就是美术情境的创设。通过美术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心动。那么美术课上,我们如何来创设一种让孩子们心动的感觉呢?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应用,使孩子们的心动愈来愈多。尤其是一些动画视频、图片资源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比如在上到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我改变了以前那种枯燥的欣赏方式,采用动画的形式,使虾动起来,并将画面用不同的形式组合起来,运用动画的形式使孩子们心动。黑、白、灰的搭配以不同的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促使学生充分体悟到大师原作中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以及水墨画特有的笔墨趣味与黑白灰美感。这种语言很难表达的艺术理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确实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美术课中的心动。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拥有一双慧眼多么宝贵。美术课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主渠道,有着极强的美育、德育等功能,对素质教育有着水到渠成之效。在全社会倾心人文、力行新课改的今天,美术教学要为学生做些什么?身为美术教师的我,每每自问后认为,那就是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怎样才能培养出发现美的眼睛?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所见才能有所感,入眼方能入心。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一向坚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拓宽眼界,享受欣赏。比如开展色彩知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功夫在诗外”,于是引导学生观察朝霞、晚霞的冷暖;春水、秋水的明暗;大到遥远的山川、层林,小到面前的花鸟虫鱼。红玫瑰、黄菊花、白水仙争奇斗妍;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以自然界的天然色彩为教材,在游戏般的师生互动中长知识、增情趣。当学生能善于观察并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后,及时鼓励学生描绘并提炼眼前的一切,以练促看,体味成功,达到眼高手也高。洁白的纸,画家用它画出了美丽的蒙娜丽莎;丑陋的石头,雕塑家用它塑造出威猛的大卫;寻常的坛坛罐罐,音乐家可以奏出怡人的乐曲……一念成美,一念成丑,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足以抚慰刹那间觉悟的心灵。

美术课中,手工课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我们通常要借助身边的一些材料,来充分调动孩子的创作力,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即使是普通的绘画课,同样也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美术是一项个性化的艺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为不同水平的儿童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例如在开展美工创意活动《有趣的毛线》中,儿童间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幼儿能运用毛线在纸筒上、饮料瓶等废旧物品上做出好看的娃娃、望眼镜、可爱的小动物等,并能注意颜色搭配。有些儿童却只能在上面绕上几条毛线,有些儿童则连绕毛线都很困难。于是,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儿童制定不同的目标。能力强的儿童要求有创意地创作;能力一般的儿童则要求他们简单地完成一样作品即可;能力差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学会最基本的技能“绕”。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口吻也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而不同。像只学会绕毛线的腾臻小朋友则鼓励他把毛线绕密点、结实点,则以委婉,有趣的话语给以指导:“你的毛线真有趣,弯来绕去的,像条小蛇在跳舞呢,哎呀,它一个人跳好孤单啊,再给它加几个好朋友吧。”像安妮小朋友动手能力强,则表扬启发她说:“你做的娃娃真好看,想一想,怎么打扮会更漂亮让别人更喜欢她……。”根据幼儿的不同程度,我给予不同的指导,保证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幼儿均能感到成功的喜悦。

身心体验是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诠释所见形象,其主观的诠释必须根据眼见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學生先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老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尝试着鼓励每个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判断。新课标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我不会事先就给某一审美对象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感受。由于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取向都有差异,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将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事,老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应让学生“畅述心曲”,“直抒胸意”,使学生在交流中印证相互之间观察、诠释、体验、甄别等过程中的看法、感受,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学会沟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晶.小学美术课中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06):149.

猜你喜欢

毛线心动美术课
毛线绕呀绕
您了解心动过缓吗
你懂毛线的快乐
美术课
毛线大改造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