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的评价与反思

2018-08-10刘纯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教育观中国

刘纯福

【摘 要】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教育方式不仅关注孩子自身的需要,还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就是父母的执着追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家长必须做到与子女相互沟通、践行尊老爱幼作风、在学生成长阶段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形成勤勉好学的品质,这既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祈望,更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和焦点所在。

【关键词】中国;传統家庭;教育观;评价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73-01

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诉求根深蒂固。父母不辞辛苦地培育子女,就是为了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为子女制定高目标,密切关注学习成绩,激发孩子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秉承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观念拼搏进取。以“忠”和“孝”为中心,做到个人行为与家族观念高度契合,为共同目标竭尽全力。

一、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的评价

1.缺点。

(1)忽视自主意识的培养。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是权威式的,他们决定孩子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他们认为孩子没有选择的能力,并且会因为贪玩的心理而在学习上偷懒,所以父母的意见更为成熟。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缺乏让孩子学会选择的理念。孩子始终是要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的,不能事事依靠父母做决定,形成自己的主见和自主意识已经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父母要适度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

(2)重结果轻过程。

每门成绩至少要A+,考上北大……这些目标的制定足以看出中国式家长对孩子采取了严苛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重结果更重过程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在过程中看到孩子的进步,教会孩子学习,为进入下一阶段的成长期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达成高目标而忽视孩子已取得的成绩。

(3)忽略社交能力的发展。

虽然孩子的学习时间增长了,但是严重阻碍了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朋友的陪伴,在同伴间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获得交往的技能,同时也能达到相互沟通,共同进步的效果。

(4)过分强调惩罚的作用。

提倡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是具有动物性的,说理的方法是很难起到作用的,需要用体罚让其懂得是非道理。这种方式与中国传统教育的体罚制度如出一格,利用惩罚让孩子产生畏惧,不敢犯错,但是对其内心是否造成阴影。我们不能以此时的成绩来衡量他们今后的人生,因此,父母在对待体罚上要十分谨慎,不能滥用。

2.优点。

(1)有利于规则意识的养成。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的影响下,每个人都要接受家规的制约,如有违反,就要受到惩罚。这种看似刻板的教育方式,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从小就认识到要服从规则,行为规范,言行一致,同时也教会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利于将来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契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自律的人。

(2)有利于生活技能的获得。

要求子女精通多种学习内容,例如音乐、游泳、网球等,但是这些技能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虽然学习的过程有些艰难,甚至出现过叛逆的情况,但是父母的目的是好的。掌握这些生活技能,有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3)有利于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在各种严要求,高标准的环境中,孩子所要承受的压力远远超出普通家庭的孩子,同时在遭遇失败时所要面对的打击更为强烈,他们得不到父母温柔的安慰,只能乖乖接受惩罚,因此,他们要学会在高压的情况下,平衡内心的矛盾,找到缓解的方法,以及在失败时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找到原因并迅速做出改变。这种能力的获得让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环境下,能够成功地抵抗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顺利完成人生中的每一项任务。

(4)有利于多方面发展。

除了学习成绩好,家长们会针对孩子的天性和特点定制每个人的学习“套餐”,让每个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展,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自我,发掘各自的潜能,而不是塑造一个“书呆子”的形象。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的反思

孔子提出“为人父,严济于慈”的观点,提倡家庭教育既要重视“慈”也要讲究“严”;二者要结合起来,威严中蕴含慈爱。这种传统家庭教育观植根于父母的头脑中,在这种背景下,孩子要服从父母的安排,不能反抗也不能质疑。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颁早教,勿失机也。”即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个时候是适合进行教育的。即教育学生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发奋苦读,坚持不懈。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要求子女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勤奋努力,抓紧时间发展自身并通过努力超越别人。

1.学会相互沟通。

孩子虽然没有成熟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并不能因此就忽视他们的需要,不能完全否定他们的看法,如果认识有错误,家长要根据情况进行引导,而不是以绝对权威的方式强迫他们接受成年人的决定。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从而消除矛盾,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正确地做出决定,培养自主意识。

2.制定家庭规则。

为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要在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必要的家规,明确某些行为规范,以及采取的惩罚措施。家规实际上应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行为,不掺杂任何情绪化的因素,避免了某些家长因为心情不好就滥用体罚的做法,同时也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为什么要受罚,增强其是非观念。

3.培养综合素质。

父母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适应和改造社会,就要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求不单单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其他才能,因此,父母不能仅以考入重点大学为衡量成败的标准,要看到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到孩子的兴趣所在,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只会制造出“学习机器”而不是一个人,更不是一个社会人。

4.建立惩罚制度。

惩罚在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惩罚并不代表体罚。体罚的方式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身体,也对其人格和心理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心理。因此在使用惩罚时要立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注意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合理地实施教育性惩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促使其找到错误的原因和改正方法,父母要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在不同阶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教育观中国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