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018-08-10文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策略生活化

文静

【摘 要】新课改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要求学校教育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47-01

笔者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努力从实际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拉近科学与生活间的距离,在教学中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领悟科学。在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得科学教学更加真实,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接近生活。因此,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

一、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近来,新课改大力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而实际生活中的教育依然呈现着传统教育的僵化模式,教师们常常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教学,缺少实践,课堂黯然失色。小学科学教育是以生活为基准,单纯的理论用语不足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科学背后的意义,只有将科学與生活联系,学生们才能真正体会科学生活的益处。尚且,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学”与“用”在科学教育中相互依存更为亲密,科学教育生活化则可以让小学生们真正的贯彻“学用结合”的教学方针,更为身体力行的验证科学知识。在笔者看来,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以形象具体为主,而生活化教学则是从生活出发,运用形象具体而又生动的事物作为教学依托,激发学生潜在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生活现象开启科学教学

老师应树立“科学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在日常的科学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可以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些偶然发生的事件,再通过这些由学生亲自观察到的现象或感到的困惑入手,讲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理论,这样在无形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正确的科学知识,还可以调动学生观察生活的热情,有助于保持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冬天观察室外水洼与室内水的差别,这时学生会看到室外水洼表面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而室内的水并没有出这种现象。这时,老师便可以通过这个现象引出教学课题“温度是如何对水产生影响”。这时的学生由于是带着问题听讲,注意力更加集中,老师的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常常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学情分步推进

对学习者的当前的知识经验、自身能力特征等状况进行分析,掌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并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尽管我们难以做到分析每个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因素,但我们必须从两大方面开始着手,一是对学习者学习当前特定的小学科学课内容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对科学课学习内容存有的认知态度,也就是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二是学习者学习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如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认知方式、焦虑程度、智能和情感特征等。教师做到充分了解学生,教学才能更加深入,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主动,才会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运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实验,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用手能力,操作过程也会借助一些研究性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支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们应该注意材料的选择,多采用与生活有关的材料,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动手实验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点,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也不例外。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就地取材,号召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带到到科学学习上来,无论是一个水杯还是一支钢笔,都可以在科学实验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沉与浮”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上一件东西,可以是一张纸、一块石头也可以是一把锁、一个土豆等。在试验开始之前,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先猜测那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那些东西会沉入水中,再通过具体的试验,观察到纸会浮在表面上,而石头、锁、土豆则会沉入水中。通过这些实验现象来告诉学生,物体的沉浮是与本身的质量和密度挂钩的。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五、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现在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且科学知识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里的数字化电视机,能上网的计算机,多功能的手机,现代化的小汽车等。这就要求我们把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与这些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把有些生活的科学搬到课堂里来研究,或者把课堂里很难研究的课题拿到生活中去探究,这样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内容一定能促进学生对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植物”单元教学时,我们把学习的课堂搬到学校的操场上,让学生观察一棵大树,说说你想观察些什么?你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把树的样子画下来,把树皮用纸拓印下来,用自己的办法测量一下树有多高?叶有多大?做一做植物叶的标本等等。学生乐于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学习,在实在的生活体验中去感受,效果很好。

科学源于生活,也要在生活中进行应用。科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也能引导学生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进而使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情感,培养并提高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切实要求。?

参考文献

[1]秦敏.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育知识横向整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付亚丽.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许晓雪.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张维春.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J].科学探究,2016(01)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有效策略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