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德育如何充分发挥全方位育人功效

2018-08-10刘姗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德育课实训德育

刘姗姗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李克強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技能,而且更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而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贯彻和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培养一个合格的“人”的重要途径。那么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如何全方位发挥育人功效呢?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清楚中职生的特点,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中职学校的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足,家庭教育不足,社会关注度不高,没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至少说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其次我们要认识清课程德育的作用。德育教育单靠一个德育教研室的几个老师通过一周几节德育课就取得良好的成效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变德育课的传统授课模式,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教师也必须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我们更要加强学校德育师资与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培养机制,逐步提高德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学习与生活、品德优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分别阐述如何充分发挥课程德育的育人功能:

一、发挥好德育课程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做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德育课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重视知识解析,忽视学生德育养成。具体表现为教师灌输多,学生交流少;注重教材多,了解学生少;讲大道理多,解决问题少;教学案例多,充分利用少;课堂形式多,教学收效少。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忽略了中职学生作为个体本身的情感需要,疏离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为此,我们要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去尝试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养成良好的德行是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大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源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中深层体验,再在典型的生活情境中感悟生活的本质和道理,强化认知,最后将道德认知、信念和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指导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且准备怎么做,在生活中内化践行,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让生活成为我们的德育课堂,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二、做好专业课程德育全程渗透

组织德育专家、职业负责人、授课教师代表协同商定德育在本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及所体现的形式。由职业团队制定具体方案,要以渗透方法为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根据教材特点,因“材”施教;

2.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岗位素养、职业安全、职业审美等全方位职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在会做事的基础上学会做人;另一方面通过生活上的全方位教育,同时融入相关的职业内涵,让学生们在做人的基础上更会做事。生活与专业学习相互作用,共同达到思想上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三、利用好实习、实训课程进行德育实践

以实训、实习为抓手,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习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职业团队要与实训中心、实习单位共同加强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教育。添加现代企业文化,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等主题实践活动,形式由学生推荐,如职业擂台赛、“劳动者神采”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寓德育教学于实践活动之中。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网络课程德育全程追踪

网络课程设置通过网络途径(各班QQ群、微信群、飞信平台等)进行德育教育日常化安排,比如可以一周一个主题,心理健康、科普、生活小百科、行业发展趋势、专业特色等,并且要根据不同职业特点体现不同的特色,并建立学生的反馈机制。

五、完善德育评价方式与方法

评价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可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德育课教师评价、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老师评价,系里的评价;二是对老师的评价,可由老师自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教务处的教学评价、督导室和德育中心的德育评价。

德育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完整”的人,在社会上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技能可以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因此,德育教育应当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猜你喜欢

德育课实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