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8-08-10马惠荣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

马惠荣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老年慢性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慢性病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护理技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护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连续护理;社区;慢性病

连续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医院、家庭、患者自身的共同努力,力求使老年慢性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现将连续护理模式在我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加以回顾。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6月收治老年慢性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男48例,女27例;年龄60—77岁,平均(70.26土3.81)岁;疾病类型包括糖尿病26例,高血压21例,心血管疾病17例,慢性胃肠疾病4例,慢性支气管炎7例。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60~ 78岁,平均(71.34土3.59)岁;疾病类型包括糖尿病19例,高血压24例,心血管疾病21例,慢性胃肠疾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对慢性病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沟通、认知功能正常。排除重症器官疾病、精神疾病、传染疾病患者以及依从性不足患者。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医护人员详细指导患者用药,告知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康复护理应注意的事项,发放宣传手册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连续护理模式。①结合所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情况,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等组建专业护理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②患者前来就诊时,社区卫生中心应做好记录,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并定期组织针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培训活动,讲述患者在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鼓励患者介绍康复经验,相互间开展热烈的交流讨论,增强患者自我护理的信心。③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教授患者及家属具体的康复护理技术,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家庭护理方案,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复诊。④社区医护人员应定期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持续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指导和帮助,通知患者按时治疗和护理,鼓励患者掌握慢性病相关知识,积极实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

观察指标:①疾病认知及自我护理能力:采用慢性病知识问卷调研患者对疾病相关的知晓情况,内容包括疾病发病原因、主要症状、常用药物、生活及饮食注意事项等,满分100分。采用护理技能调研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内容包括日常病情检测、血压及血糖测量、饮食管理等,满分100分。②SAS、SDS评分:运用SAS和S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③护理满意度: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很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通过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护理的满意度。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I±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疾病认知及自我护理能力:观察组对于慢性病知识掌握、基本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SAS、SDS评分: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的满意度94.67%,对照组护理的满意度78.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部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护理工作的连续開展对于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得到深入推广。连续护理模式倡导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患者从就医环境自然过渡到家庭护理环境,在医护人员、家属、患者本人的密切配合下,使患者预后获得有效改善。社区医护人员结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情,系统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给予患者及家属详细的健康指导,并定期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将出院计划作为连续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而实现医院与家庭的无缝对接,令患者感受到充分的支持和鼓励,树立起积极心态。所以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升老年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与护理技能掌握率[2],同时对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生存率也大有裨益。

以往研究也证实,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缓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如陈爱珍对45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研究显示[3],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相比,观察组应用连续护理模式,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本研究说明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应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应芳.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13-14.

[2]刘葵娣.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中的作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3):3563-3564.

[3]陈爱珍.社区连续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2):1594-1597.

猜你喜欢

慢性病社区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7〕12号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护理干预在保健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应用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