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选穴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的体会

2018-08-10武扬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3期
关键词:体会针灸

武扬

摘要 辨证选穴体现了中医的精髓,是辨明病性、确定治疗方法的关键。本文探讨辨证选穴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辨证选穴;针灸;体会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是指导临床治疗的核心理论,同样也是指导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针灸治疗同样也遵循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的理论。临床诊疗中准确辨证取穴,往往效如桴鼓,体会如下。

咳嗽

患者,男,20岁,久患咳嗽,痰多,气喘,天气变冷时症状加剧,经常服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特来针灸治疗。患者就诊时咳嗽,咳痰,气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取穴肺俞(双)、风池(双)、合谷(双)。以补为主,留针15 min,症状缓解。复诊时加脾俞,足三里后,咳嗽明显减轻。

按:根据气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辨证应为湿痰症,脾湿健运。湿痰侵肺,初诊时忽视了苔薄白,脉细,患者久咳,肺气久伤,肺虚及脾,脾虚生湿。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和胃,以扶后天之本,则症状明显缓解。便秘

患者,男,30岁,大便秘结,每3~4d解大便1次,同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纳差等症状,舌淡白,脉细弱无力,长期服用泻药,效果不佳。遂来要求针灸治疗。取穴大肠俞(双)、三阴交、关元。针刺后肠鸣音增强,大便仍黏滞不爽。复诊时详细询问患者,患者自述小腹无胀痛感,有便意而努责乏力,多汗,短气,疲惫,面色少华,心悸,头晕眼花,无力排出大便,粪质松散如糟粕。辨证为便秘中的虚秘,治法改用脾俞、胃俞、大肠俞、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阴郄、内关、脾俞、三阴交配胃俞,为脏腑经络表里配穴法,目的在于鼓舞中气,增强胃肠推动力,培生化之源,濡润肠道,中焦健旺,自能生气化血;再取关元补下焦元气,配大肠俞,以助排便传送之力。治疗后,大便1次/d,效果良好。

按:根据舌淡白,脉细弱无力,多汗,短气,疲惫,面色少華,心悸,头晕眼花,无力排出大便,粪质松散如糟粕,辨证为便秘中的虚秘,应加胃俞、足三里,培补中焦,关元补下焦元气,则效如桴鼓。

失眠

患者,男,28岁,患者因疲劳过度而产生疲倦,乏力,烦躁,精神恍惚,甚至彻夜不眠,直至昼夜不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取穴太阳、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后未见明显效果,仔细询问患者有脘痞、便溏症状,辨证为心脾两虚症;再加脾俞、心俞,脾俞、三阴交健脾益气养血,心俞、神门养心安神定悸,使气能化血,血能养心,心能藏神,则睡眠变佳。治疗几天后睡眠变好,各种症状消失。

按:综合临床症状、舌、脉,患者疲劳过度,脘痞,便溏,辨证应为心脾两虚症,加脾俞、心俞,健脾益气养神,则诸症消除。

头痛

患者,女,26岁,偏头疼2年,头痛时左眼流泪,畏光,甚则泛泛欲吐,时轻时重,脉沉细,苔薄腻。取穴太阳(左)、风池(左)、下关(左)、头维(左)、本神(左)、睛明(左)、合谷(左)。均采用泻法。针刺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仍有头痛。仔细追问病史,患者月经失调,来时夹血瘀块,来时加重,头痛如刺,经久不愈,记忆减退,辨证为瘀血头痛。加阿是穴、三阴交,随痛处进针,出针后不按空穴,流出恶血,即为“以痛为俞…‘血实者决之”的意思,泻三阴交以活血,化瘀定痛。

按:本病案忽视了患者月经失调,来时夹血瘀块,且来时症状加重这一典型的血瘀症状,加用阿是穴、三阴交后效果良好。

痛经

患者,女,30岁,自述5年来,一到月经来时,脾气暴躁,胁肋胀满,暖气不畅,两乳胀痛,小腹满痛,痛剧则呕吐,经期前后不定,色紫,且行经不畅,月经量少,伴有血块,舌苔薄白,质红有瘀点,脉弦,要求针刺治疗。取穴内关、三阴交、中极,后加太冲、气海后症状明显改善,痛经发作时连针l周,2个月后月经顺畅,无痛经。

按:本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行不畅,月经量少,伴有血块,辨证为肝郁气滞,加用太冲。太冲为足厥阴原穴,有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作用。气海合三阴交,调气行血,气调血行,痛经可止。

牙痛

患者,男,40岁,自述牙痛,夜间疼痛剧烈,服用止痛药物后未见明显疗效,故来请求针灸治疗。检查见右侧磨牙发黑,有龋齿孔,压痛明显,并有牙龈轻微肿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诊断为胃火牙痛。选右侧下关、颊车、合谷、历兑穴,强刺激针法,症状有所缓解。但第2天疼痛又发生,复诊时调整穴位,加双侧太溪穴,针刺治疗,治疗l周后痛止,再未复发。

按:初次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是因为没有详细问诊,辨证出现错误,仅凭舌质红,苔薄黄,就辨证为胃火上炎,忽视了脉象(四诊中的重要一项)。详细询问患者为一中年男性,平素劳累过度,伤及肝肾,肾阴不足。肾主骨,生髓,牙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致虚火上浮,灼伤牙髓,发为牙疼,夜间阴气盛,故夜间剧痛。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原穴,具有滋阴补肾之功,与下关、颊车、合谷等同用,共奏滋阴降火、通络止痛之功效,釜底抽薪,则虚火自灭,牙疼自止。

荨麻疹

患者,男,38岁,多年荨麻疹病史,天气变冷吹风时频发,发作时四肢有大量风团,剧烈瘙痒,服用抗过敏药物及中药治疗,仍时有发生,未能有效控制,故来请求针灸治疗。患者就诊时见面色无华,四肢有大量团块,色淡,瘙痒剧烈,多处抓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荨麻疹,辨证为外感风邪型,治则为疏风和营。取穴双侧风池、三阴交、肺俞、足三里。针法为泻法。治疗3次后风团减少,l周后仍有风团,继续瘙痒,遂改变治疗方案,加脾俞、膈俞、血海,治疗l周后痊愈。

按:风疹多是腠理不固,外邪主要为风邪侵袭,阻遏与皮肤发为风团。首诊诊断为外感风邪,故选风池、三阴交、肺俞、足三里,疏风和营,未见明显效果。追问病史,患者有6年病史,且面色无华,其疹色淡,舌脉相参,为病久血虚之象。患者病久血虚,血虚易致风,风邪内侵,留于肌肤而致病,病性虚实夹杂,以虚为主,首诊给予疏风和营,只能治标,故当风邪祛除后,病情未见好转,后选双侧脾俞、膈俞、血海、三阴交,风池、足三里健脾养血,祛风和营,标本兼治,取得了明显疗效。

猜你喜欢

体会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飞蚊症 不妨一试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急诊救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心得与体会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