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2018-08-10兰飞飞
兰飞飞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高中语文知识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加强情感熏陶,了解丰富的本土文化,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提高文化修养,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价值。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68-02
引言
五千年的文明传承,铸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担负起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加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这样才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语文做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非常明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更具优势。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高中语文教材的书卷气息非常浓厚,各类传统文化以清新、温和的方式与学生直接碰撞,学生不自觉的就会受到文化的熏陶,建立起心底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第二,有利于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每个学生都需要接受高中教育,如此庞大的数量将会带动更多的家庭和个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中,这将会支撑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得更为久远;第三,有利于遏制外来文化的冲击。“舶来品”固然对我们来说更为新颖,也更加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可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融人我们的血液,它可能不够刺激,但是它却可以哺育我们茁壮成长[1]。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文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首要工作是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因此传统文化的渗透必须要巧妙且和缓,这样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1.关注通感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熏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说让教学活动回归到了根本。要想实现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就要增加文化讲解内容,提升文化教学的综合性和层次性。语文教学中我们接触过一个词叫做“通感”,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应用非常巧妙。比如《荷塘月色》中“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们也许写不出这样巧妙的句子,可是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觉。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愉悦,经过了长久的准备,终于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这时候你的兴奋无以言表,一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读来令你泪流满面。这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相隔千年但是心意相通。很多诗词之所以传承千年,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用词多么具有推敲价值,恰恰是最普通的情感就可以给予我们不断的鼓励,引导着我们去了解更多[2]。
2.了解本土文化,强化家国意识。
阅读是语文通向高层的阶梯,要想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升理解能力。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不胜枚举,很多文化我们今天看来已经习以为常,可是在古文中他们会带给我们更多新的感悟。例如在李白《将进酒》学习中就会涉及到酒文化,酒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所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言欢”,“酒逢知已干杯少”。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酒为媒。东汉末年,曹操煮渣论英雄;鸿门宴上,项羽欲借酒杀人;大宋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若无酒,恐历史难以如此酣畅淋漓,中华酒香穿透千年,时间越久就越醇香。此外,中华的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它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至今[3]。
3.结合实际生活,让传统文化融入血液。
从精神内核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一脉相承,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體系的关系,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文化脉络,实现二者的有机联系,并且通过方法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实现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目标[4]。由于现代社会日趋浮躁,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化情结。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兴趣教学方式,充分践行“生本理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加深学生的文化情结。举例来说,在开展《荆轲刺秦王》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英雄》等影视作品,感知历史文化的魅力。
4.提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强化文化认知。
要想感动别人,首先需要先感动自己,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模仿的最佳范本。要想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首先需要从自身抓起,提升教师修养,强化文化认知。传播知识的同时传递给学生浓烈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师德、正义、能量和满满的艺术气息,教师应是引导学生感知知识和感受文化的媒介和桥梁,以点带面,引导着学生们去探究更加广阔的空间。
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璀璨瑰宝,但是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承阻力依然存在,我们重拾传统文化的大旗,任重而道远。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都是学习者和实践者,高中语文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勇于担负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从多个角度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19.
[2]严亮.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课外语文:下,2015(04):68-69.
[3]翟玲玲.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路径探讨[J].知识文库,2017(02):42-43.
[4]曾冬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知识窗(教师版),2017(0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