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2018-08-10王康静
王康静
【摘 要】语文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更是与学生的素质紧密相关。本文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五种偏向以及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措施,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语文;问题;偏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44-01
一、前言
虽然目前,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学问题仍然突出。比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足,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与付出不成正比,学生對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还没有真正激发出来等,因此,要对应此类问题加强重视。
二、当前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1.教师过度强调知识的灌输,没有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局面。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在一部分地区,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语文教师仍然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以课堂灌输的方式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组织,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学生也毫无兴趣可言。在这种单向灌输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的发展。
2.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教学缺乏形象化。
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观念过于死板和固化,保守的思想难以改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不主动运用信息化这一教学手法,或者说很少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先进方法没有得到实际的运用。不可否认,也有的教师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有限或不足,如此,对应教学课堂氛围和效率的提高就起到了严重的制约和阻碍作用。
3.学生学习技巧匮乏,学习效率提升难。
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技巧,如果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技巧,则对于语文的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只是一味的死板学习,对技巧不得要领,或者缺乏运用技巧的能力,学习效率不高就成为必然。
4.忽视学生积极情感培养,内在动力不足。
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和目的,积极的情感投入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情感这一概念的认知本身就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忽视情感的作用,对学生的内心感受不予重视,没有将情感因素充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最终加剧了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
三、语文教学的五种偏向
1.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现在新编的中小学教材都依赖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这应该是肯定的,但梯度一般不是很重要。这与制备方法有关。过去,教科书通常关注渐变。在每个学期的前,中,后期,年级,甚至一个学期,文章,知识点和实践安排均根据深度程度形成了渐进和螺旋式的线索。现有的各种新的中文教科书已经改变。
2.第二种偏向:课堂教学“两多两少”。
现在许多老师为非常风格化的课程做准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机会并不多,或者他们说得太多。随着更多的练习,问题和讨论,“阅读”被挤压。此外,讲座太琐碎了,美国语言的欣赏变成了一个冷的技术分析,甚至成为一种测试技术。最初,中文阅读是一种美妙的享受,现在它已成为一件苦差事。当然,考试必须面对,但学生的兴趣不能因考试而受阻。此外,阅读课可以少阅读,并且可以静静阅读。我们如何提高语言能力?语言课程标准强调语言能力,理解,情感,经验,感知,包括语言意识的综合培养主要是基于逐步获得大量的阅读。
3.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在课程改革中体现的阅读教学理念之一是让学生有选择阅读和自由的选择,并扩大阅读空间。对于中文教学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定数量的阅读语言素养可以提高。仅仅依靠问题是不够的。标题策略只会破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失去对语言的兴趣。作者希望关注学生阅读“闲书”的问题。现在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他们一般都不赞成学生选择独立阅读而不读“闲书”。这种偏见是错误的。“书籍”是指学生选择的课外书籍,包括一些流行的阅读材料。阅读“免费时间书”也是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增加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解决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建议
1.转换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
考试的压力,使得大多数教师不敢放松对应试教育的投入,不愿承担“素质教育”带来的风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培养学生拿分的能力,恰恰相反,如果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能够获得提高,则必然不会在试卷上拿低分。许多学生,在课余时会读一些小说和外国文学,而对传统的文言文兴趣不高,在默写古诗词时表现不积极,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培养这类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每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专门拿出来让每个同学上台推荐一类自己喜爱的文学形式,诗词、小说、文言文、散文均可,挖掘每个学生自己喜爱的文学模式,积极鼓励他们坚持阅读的习惯,并引导他们对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兴趣、爱屋及乌,最后能够整体性的唤起学生对语文科目的积极性。当兴趣能够成为学生的导师时,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理念也就完成了,这便是“素质教育”。
2.提倡综合教学,重视教育实践。
语文不是死板的学科,因为一直存在这类固定认识,使得语文课堂的基础教学难以让学生投入热情。语文教师应结合地域特点,适当的开展有组织的户外活动,如:走进图书馆、博物馆、遗迹等等,放松学生的心态。例如:在讲周敦颐的《爱莲说》时,难免会将莲花、菊、牡丹做出对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牡丹园、荷花池等景观、回校后专门开设一堂自由讨论会、让有想法的学生积极表达对于自己喜爱的植物的赞美。让在某些同学心目中枯燥的宋词在自由讨论的氛围中活泼起来,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对《爱莲说》的认识将更加客观、充分。
3.多元教学,提升师生在课堂的互动性。
新课改要的是目的,而不是形式。学案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全部。既然使用了学案教学,那么教师应当首先对学案有深刻的理解,而不仅是一张帮助学生记笔记的白纸。如果采用了学案教学,那么在课堂上可以省下板书的时间,围绕学案上给出的问题层次化的进行教学,让节奏重新回到教师手里,而不是为了提升教学进度,没有主题的让学生自由讨论,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也要确保尽可能平衡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结束语
造成当前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其因素的形成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应当形成科学的体系,采用丰富的教学创新手段,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快速和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虎谷.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价值内涵与实际途径研究[J].新课程,2017.
[2]林福星.浅谈对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J].学周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