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史料教学实践探究

2018-08-10海亚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实践

海亚波

【摘 要】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直存在欠缺。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应通力合作,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转换阅读语境,组织集体阅读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关键词】文言文史料;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61-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临近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大部分历史教师都意识到了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尝试着各种手段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地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在史料实证方面,越来越多地历史教师开始将各种实物、视频、图片等资料引入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但对于文献材料,尤其是涉及到古代史方面的文言文史料,却一直难以做到真正地突破。

一、文言文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互相推诿。

对文言文史料的理解一方面依赖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基础,但孤立的字词训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言文史料的理解需要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下,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基础知识,在整体阅读中把握史料。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语文和历史这两个学科各管一片,相互推诿责任,各管一片的学科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了。

2.片面追求应试教学。

大多数历史教师在进行文言文史料教学时,往往就将自己局限于材料本身。先教学生分析其中的字词句,解读文本,然后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从中提取。这种方法看似简明有效,但实际上是完全忽视了文言文史料的整体性特点,使其完全丧失了历史学科的魅力。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了这一则材料,但却没有真正学会应用,遇到新的文言文史料,仍然束手无策。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缺乏自主学习热情。

3.学生缺乏阅读习惯。

根据实际调查和统计发现,喜欢阅读的高中生不到20%,在有限的阅读中又存在着品味不高,不会选择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是为了娱乐消遣,喜欢历史、文学名著的屈指可数,阅读方法也缺乏指导,没有记录笔记和交流心得体会的习惯。阅读习惯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在整体阅读中长期积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

二、文言文史料教学实践策略

1.转换教学情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言文充当了文化传播的载体,虽然距离我们的年限已十分久远,但时至今日我们仍需要带领学生去领会其中蕴含的精髓。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更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史记》为例,作为一部重要的纪传体通史史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在进行文言文史料教学时,历史教师可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新,改变过去以往的从高考题出发分析材料,变为主动地寻找材料。

历史课程高考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大量运用新史料,创设新情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预设的问题根据材料提供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说明、分析、比较、理解。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增强情景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考生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在课堂实践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中历史教师不断地在赶教学进度,涉及到古代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板块内容时,更多的是告诉学生结论性的内容,所使用的材料幾乎都是图片或是视频等,几乎没有时间培养学生从文言文史料出发自主地进行分析探究。大多数教师都是到了高二下学期或是高三开始进行二轮复习时,才开始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此时学生对之前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遗忘,更是提不起任何学习兴趣。

所以对学生的文言文史料理解能力培养应放在平时,使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形成常态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是主动地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

2.群文阅读,循序渐进。

在课堂上,教师花大量时间对文言文史料进行讲解,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把时间浪费在了机械重复的训练之中,而没有提升自己的阅读面和阅读技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借鉴群文阅读的方式。

围绕课堂的主题,以议题为导向,选取多篇文言文材料。例如,在讲述《百家争鸣》这一节课时,围绕着“如何治理天下”这一议题,教师挑选出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概括归纳各学派的主张。群文文本中呈现出的大信息、大容量使教师失去了讲解分析的基础,使得以生为本真正成为了可能。不仅在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在课下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文本进行阅读。

不同于以往的拓展性阅读和主题性阅读,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将会是对长期以来文言文史料教学的高耗低效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双重突破。学生不仅可以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整合信息的方式、方法,提高对文言文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有助于学生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培养系统思维,在文本的搜集、整理和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解读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将会大大提升。

总之,对学生文言文史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训练的过程,在日常的课堂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共同探索新的课堂模式,通过群文阅读等方式进行大胆的实践与尝试。这不仅仅是应对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现实需求,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齐巧玲.文言文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赵飒.浅谈高考历史对文言文解读能力的考查[J].考试周刊,2014(27):2-2.

[3]张萍.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范式与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2016(4):75-78.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实践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论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之我见
浅论小学阶段数学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