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支付课程教学的探讨
2018-08-10张玮炜
张玮炜
【摘 要】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用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但教材往往跟不上更新速度,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将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不同具体内容的教学之中,探讨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
【关键词】电子支付;教学设计;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34-01
一、引言
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涉及电子商务交易、金融、货币银行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电子支付与清算体系、电子货币、支付平台、电子支付的安全风险与防范等。
此课程要求教师熟悉计算机技术、金融学知识、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以及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支持下,加以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这门课程取得理想的效果。徐利敏研究了问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在电子支付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刘吉成等提出了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注重过程考核的教学改革思路[2],王红玲等将“抛锚式”模式应用在《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的教学中[3]。电子支付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要求比较广,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二、教学现状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在信息学院的,教师多数是工科背景,此课程偏经济类,不能像其它理工科课程一样,学生能通过作业、练习来掌握。而学生对于电子支付,往往有一种概念,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操作起来简单,扫码或输密码就可以了,银行支付操作也比较简单,登录网银后,点击鼠标输入密码等就可以完成,作为一门课程,似乎没有多少内容可学。而实际上学生会使用支付宝及微信支付、会使用网银并不能达到本科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教师讲解背后原理与思路时,学生认为与个人无关,学习的兴趣度较低,在教学的探索中,使用案例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场景或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教师逐步由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辅导者。
三、课程设计
学生对电子支付的概念局限于常见的支付宝、微信、网银支付,对于涉及的银行、清算体系、电子货币的形式及安全技术并不了解,甚至不少学生认为这些内容不必了解、这些都是大公司的事。培养专业人才需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此课程的用途,那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使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学习相关知识、能力的必要性,进而探讨解决的办法。
学生对于支付体系、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等并不了解,因此在学期课程的前半部分,仍需要以教师为主。教师以实际发生的事件引入,引导、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讲解相关内容,以及启发学生考虑解决方式。
比如,2017年的“WanaCry”(想哭)病毒事件,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超过7.5万起电脑病毒攻击事件,由这件事引入安全和电子货币的概念,当然安全问题不止涉及支付模式、系统安全等,教师可以由此次事件分析病毒事件的起因、涉及范围、危害性以及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使用电脑联网时对多种危机的安全防范意识,而支付问题本身就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安全防范尤其需要关注。那么电子支付的安全防范措施与普通的电脑上网安全防范措施有哪些不同呢?支付流程的设计、支付的辅助媒介、安全控件、支付信息的安全加密、甚至于支付的网络等都可以成为案例探讨的内容。不止“WannaCry”病毒事件要求比特币支付可以引入电子货币的不同形式及特点,其他如香港黄坤被绑架事件,绑匪要求使用比特币支付,此时可讲解各种电子货币的形式、发展现状、使用方式以及原理,当然也要让学生了解事件的最后结果,绑匪被抓捕。
比如,需要帮助老人网络缴费,怎么使用网银帮助缴费呢?这些问题在各大银行的网站上几乎都有使用说明的动画片,可以直接播放动画片。对于本科教学来说,仅仅会使用网络银行是不够的,教师紧接着可以啟发、引导学生讨论网银的特点、功能、数据传输、安全策略,并比较不同银行网银的区别,比如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网银的差异及各自特点等。
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找出核心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在这些前期的课程中,教师讲授70至80分钟,学生讨论20-30分钟,在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时,教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包括开放性问题和非开放性问题,非开放性问题的目的在于避免学生不知查什么资料,不知往哪些方面思考。开放性问题则鼓励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以及发现新问题。
学期课程的后半部分,减少非开放性问题,增加开放性问题。学生讨论的时间也增加至50分钟左右。在行业新出现的事件和实际的应用场景模拟中,使学生能知道问题所在,试图解决问题。
四、考核设计
考核采用期末试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期末试卷尽量减少客观题,主要设计几个实际的案例分析,给出的问题中也包括开放性问题和非开放性问题,非开放性问题用于检测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开放性问题用于体现学生对基础内容理解之后的思考。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平时案例讨论的成绩,考勤分值占20分,由教师给出。在平时的案例讨论中,让学生分组,一般4~6人一组,学生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鼓励不同特长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一个小组,而不是同宿舍的人在一个小组。小组演讲、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其它小组给演讲的小组评分,教师事先和学生一起讨论演讲评分的标准,确定课堂现场的表现、资料的准备、表述情况、小组人员参与情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等各占多少分值或比例。课堂上案例讨论之后,现场给出分值,取教师和各小组给出的平均值作为演讲小组此次的分值。
实际的案例分析中,为尽量调动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避免个别学生承担几乎全部任务、其他成员撂担子的情况,由小组组长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率,分别给出一个不大于100分的分值,小组内得分为100的此次得分就是前面的小组分值,得分为80的,则将小组的分值乘以80%作为该成员的分值,依次计算。
五、总结
采用这种形式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思考,也由于近几年电子支付发展迅速、使用简便、教材跟不上等原因使得教学难度加大、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不高。将案例式、“翻转课堂”等引入电子支付课程的教学,鼓励学生课下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兴趣。在考核方式上,能否反应每个学生实际的付出情况,组长给分值时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小组之间评分时能否公平公正,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讨。
参考文献
[1]徐利敏.《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课程问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应用.福建电脑,2017(10):61-62.
[2]刘吉成,李冰.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支付与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5(6):228.
[3]王红玲,郑纲,魏振华,叶志翔.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教学中的应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8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