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培养
2018-08-10任娅娟
任娅娟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一般渐进步骤有哪些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抽象概念具体化;(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二、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课前预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4.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让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5.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
6.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三、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具体策略
根据第二学段教材教学的不同内容,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
1.“数与代数”的课前预习设计
数与代数的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探索规律等。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数感,注意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如“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空间图形”的课前预习设计
“空间和图形”内容有:射线、直线、角的认识、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图形与位置等。内容特点是:(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2)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3)重视空间与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務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3.“统计与概率”的课前预习设计
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数据统计活动初步、统计图(表)等。特点是:重视让学生掌握统计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
4.“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前预习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其内容特点是: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等活动场景为主,让学生从活动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课题的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重视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般来说,实践与综合运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侧重于第一、二阶段,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融合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进一步提升完善自己的认识。
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我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再重新进行实验时,如果不预习,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就不能知道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没有了,从而导致了在这节课中老师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