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岩土工程学科开设研究

2018-08-10叶金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岩土工程

【摘要】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体系与地质学体系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具有横向跨度大、内容多、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开设难度很大。我校岩土工程开设面临专业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岩土方向师资队伍不足,缺乏岩土工程方面办学经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突出重点,外聘专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继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职业考试接轨等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岩土工程 学科开设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JGY20164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46-02

前言

岩土工程尤其是地下岩土工程是21世纪土木工程的重点和发展方向[1]。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下空间开发、地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深基坑、地下停车场等,迫切需要岩土方向的人才。

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于2016年5月20日正式完成了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以此为契机,学院计划增开土木工程(岩土方向),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地区需求。

厦门是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众多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相继开工或计划建设,对岩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已建、在建及拟建的与岩土相关的大型工程众多,包括翔安海底隧道、大嶝机场建设、厦门地铁1-6号线工程、海沧隧道工程等。

经过前期调研,走访了大量企事业、政府等用人单位,认为岩土工程的开设适应时代发展与地区需求,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一、土木工程(岩土方向)专业培养目标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2]。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特点之一是学科的交叉性、应用性和实践性[3]。

岩土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岩土方向施工、设计、管理及研究性人才为目标。

岩土工程主要解决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是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和铁路工程的重要基础,但其本身也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全国很多高校均开设有独立的岩土工程方向,或者将岩土与地下工程结合开设。如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等。与这些传统名校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人才为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

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需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结合专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面向岩土专业职业岗位的技术领域、以能力培养为预设目标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工作任务为引领,按“OBE”的教学设计要求实现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训教学的融合。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从学校自身的优势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制定本校岩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厦门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坚实的岩土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师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岩土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岩土工程行业的勘察、施工、设计、监理、监测、检测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岩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采用学分制,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含限制性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创新与创业教育)、独立设置实践以及毕业设计。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

为顺应现代工程教育知识更新快、体现集成创新以及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岩土工程专业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通过精心设计和充分论证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岩土工程方向课程,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将专业目标所设定的毕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大纲中。

(2)合理性

考虑到现代土木工程具有复杂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综合性,共设六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3)地方性

顺应海西区经济建设需要,坚持“亲产业”培养目标,立足厦门、服务福建、辐射全国,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岩土工程方向专门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结合地方特色,比如海西地区常见的地基处理(着重软土地基),深基坑工程、轨道交通等。

2.课程体系设置

厦门理工学院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依据以上原则,结合地方特色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储备的需求,以及本校培养目标,对岩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

岩土工程专业需修满198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62学分、专业基础课46学分、专业课25学分、选修课26学分(含限制性选修课17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创新与创业教育3学分)、独立设置实践37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准予毕业。

下面以作为关心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制性选修课为例,对我校岩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展示。

三、存在困难

1.专业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

在培养计划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的学时较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偏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需要让学生了解岩土工程学科前沿动态,扩大视野。在当下课程多、学时少的状况下,如何精简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岩土方向师资队伍仍需加強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专业教师4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副高)24人、讲师14人;博士33人,硕士13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专业执(职)业证的占76%,是一支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落实到岩土工程方向,目前专门从事岩土工程领域的教师不多。

3.缺乏岩土工程方面办学经验

2006年,土木工程专业招收第一届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2007年招收第一届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本科生。与国内传统名校相比,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岩土工程专业方向属于新办专业,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

四、解决办法

1.突出重点

为了凸显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对于和本专业联系不太紧密的一些知识点从教学大纲均予以删除,重点讲授和实际工程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并邀请厦门及周边地区土建类行业专家进校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

2.外聘专家

针对岩土方向師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学院聘任了47位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以指导系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后续将聘任更多岩土工程方面的专家对我校岩土工程方向学生进行授课或者讲座。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4.继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5.与现代职业考试接轨

现在大学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仍有脱节,毕业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注册工程师。

五、总结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体系与地质学体系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具有横向跨度大、内容多、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开设难度很大。我校岩土工程开设面临专业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岩土方向师资队伍不足,缺乏岩土工程方面办学经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突出重点,外聘专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继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职业考试接轨等方式。

参考文献:

[1]邓华锋,李建林,刘大翔,丁瑜.地方高校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249-2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GB/T50279-201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3]鲍先凯,薛刚.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方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121-123.

作者简介:

叶金铋,男,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岩土工程
用新思路看沿岩土工程的发展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