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网络基础部分教学改革探索
2018-08-10占生平
占生平
【摘要】本文從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网络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出发,围绕着优化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推动网络基础部分教学改革深入实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网络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45-01
随着高职教学目标的逐渐清晰,培养出有较高技能和较强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现代高职教学的需求。高职计算机基础中的网络基础部分教学要从学生的应用需要出发,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相对固化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网络基础部分教学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固化方面,现有的教学主要围绕着网络发展史进行,没能在计算机网络构建,因特网技术与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创新教学,而且网络基础部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占比不高,理论课程内容较多,课程教学过于机械枯燥,教学仅局限于简单的知识记忆,没能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没能与实际应用情境有效对接,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网络基础部分教学有效性,影响了课程空间的开发,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相关应用技能,不利于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良性循环发展。
2.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由于网络基础部分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而且课程考核内容相对单一,这就使得教师主要使用的是理论授课的方式,因此不利于教学方式与教学形式更新,没能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不能有效对接,没能针对具体问题与职业情境开展上机操作演示活动。其次,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足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没能结合学生的碎片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基础知识,不能根据学生的日常上网操作进行网络基础教学,因此影响了网络基础知识的有效实践,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应用方式,影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没能达到在任务项目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标。
3.教师专业素质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要求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导致部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较弱,不少教师不具备进行实践指导的教学能力。由于我国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较快,网络操作知识更新发展较快,这使得部分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方面还缺乏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广泛学习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网络基础部分教学改革原则
1.从学生需要出发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网络基础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既要从学生日常网络应用的需要角度进行教学目标设置,同时又要使用新颖的教学素材,从而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调研,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切实把前沿性的网络操作问题融入到计算机基础中的网络基础教学部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解决网络基础部分教学的实际问题,从而切实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达到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目标。
2.有效创新教学环境
只有有效的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不断充实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元素,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达到高效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首先,要创建有助于学生进行网络基础知识实践的教学情境,注重在职业性的情境提出现实性的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以便于学生更好的锻炼职业实践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探索性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现有的理论知识下进行创新性的挖掘与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问题。第三,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创新性与主动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着力在优化的教学环境里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全面科学的配给网络教学资源。
三、网络基础部分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1.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只有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合理安排使用各种教学环节,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首先,进行学情分析,明确高职学生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的需求,结合专业性、可操作性和灵活的环境优化教学方法。其次,丰富学习内容,根据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宗旨设定教学内容,能够把网络基础知识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有机联系起来。第三,创新推广有效学习方式,注重课上课下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切实创新使用有效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适应职业化环境中的网络使用需求。第四,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监控,注重适时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反思学习情况,从而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有效反馈机制,在加强课堂教学调节基础上高效开展教学活动。
2.丰富教学活动内容
根据网络基础知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围绕着课程内容属于了解性内容的属性,按照课时在4-6个学时的配置标准,可以围绕着局域网技术模块与广域网技术模块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具体包括组织双机互联网,组织C/S模式以太网,以及INTERNET接入技术与应用,单机接入、INTERNET应用等进行设计,还可以围绕着常用的网络、双绞线、交叉线制作、双机对等网搭建等进一步进行互联网知识的教学。并且围绕着系统设置,网络资源共享,以及网络与外接设备的连接等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设备应用有效性,解决网络领域实际问题。
3.有效控制教学实施
教学实践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网络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达到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目标。首先,要优化教学环境,确保教学活动沿着正常的顺序进行,注重在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开展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其次,注意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形成好良的互动性的教学氛围,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创新性的网络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控制能力,能及时的启发与总结评价学生的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解决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有效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的地位日益提升,当前应当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创新使用实践型的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切实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陈岩岩.基于计算思维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电脑与电信.2015(12).
[2]乔玉冰,陈帮鹏,刘凤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技风.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