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个案研究
——以修文县天生桥村为例

2018-08-10

时代金融 2018年21期
关键词:天生桥修文县猕猴桃

刘 隽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25)

贵州省作为区域性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主战场[1]。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人口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贫困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吃饱穿暖已经不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2],农户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才是影响其持续性贫困的重要因素[3]。因此,如何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转型升级扶贫工作,探索长效扶贫机制成为当前扶贫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各界学者对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研究逐渐增多,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猕猴桃产业发展方面,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经济价值极高,陈真波[4](2015)指出贵阳市应该学习新西兰猕猴桃产业的规范种植、合作经营,湖南和陕西的科技指导、规模种植,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杨启智、聂静[5](2012)运用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的竞争力。涂美艳[6](2012)等阐述了四川省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在扶贫成效上,左停(2015)等[7],张全红、张建华(2010)[12]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扶贫政策的改变,杨园园(2016)等[8]指出我国扶贫开发总体上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扶贫方式上,闫东东[9](2015)指出许多地区采用产业扶贫模式,主要采用“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只是具体做法稍有不同。黄承伟[10](2016)等探索了扶贫模式的创新,总结了贵州省扶贫工作的额经验。

因此,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鲜有对贵州省某一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研究,尤其是贵州省猕猴桃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研究较少,本文以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天生桥村为例,对特色产业脱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总结启示经验。

二、天生桥村基本现状

(一)天生桥村基本情况

天生桥村位于谷堡乡政府北面,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是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天生桥村地貌属黔中丘陵区,水域少,旱地多,全村耕地面积4706亩,人均耕地面积2.3亩,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全村已通自来水,但不能保证人畜饮用及灌溉正常用水;道路交通上尚有1个村民组进组路没有硬化,组与组之间连接路、串户路、机耕道等不完善;农田水利上有4个山塘年久失修,无法蓄水,引水沟渠设施逐年老化,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

(二)天生桥村贫困现状

2011年,我国确定贫困线标准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每年2300元,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0元,贵阳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67元,谷堡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50元,而天生桥村仅为578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全乡、全市、全省、全国农民,到2020年,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社会,这一相对贫困现象将更加严重。2017年初,天生桥村低收入困难户131户,405人,占村总人数19.75%,其中低收入户104户363人,重点保障户25户40人,长期保障户2户2人。

三、产业精准扶贫的内容与方法

(一)扶贫对象精准

谷堡乡政府对天生桥村所有农户进行入户调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一方面考察农户的家庭成员数、贫困属性、家庭可支配收入、住房情况、拥有土地面积、生活状态等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借助民主评议,各村民小组自主推荐贫困户,再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经过层层筛选,天生桥村精准识别出131户贫困户并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主要集中在新建组、新庄组、朱家湾组、哨上组、老鸦岩组,新田组,这六个组占贫困户的64.12%,致贫原因主要是缺少发展资金、劳动力、技术以及因病、因学致贫(表1)。其中,新庄组41.18%的村民因病、因残致贫,朱家湾组78.57%的村民因缺少发展资金致贫,老鸦岩组缺少资金造成交通条件落后导致63.63%的村民致贫,新田组27.27%的村民因学致贫。

表1 天生桥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此外,由于贵州地处石漠化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地理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导致部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止一个,是多种致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截止2017年3月,天生桥村仍有5个村民组人畜饮水存在困难,4个村名组移动通讯信号较差,全村通组串户路硬化仅覆盖1/3,老鸦岩组未建通组路。

(二)猕猴桃产业精准扶贫

1.然环境资源适宜。修文县地跨东经106°21′至106°53′,北纬26°45′至27°12′,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200米至13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冬,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气候温和,境内土壤以酸性或微酸性黄壤为主,野生资源丰富,被业界专家称为“世界上最适合猕猴桃种植的地区之一”。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目前猕猴桃成为修文县重点产业,种植面积排在全国前列,其中天生桥村所在地谷堡乡是修文县猕猴桃产业的核心区,产业基础具有独特优势。在组织上,贵阳市、修文县、谷堡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猕猴桃产业,将谷堡乡建设成为高效农业产业展示基地。在种植技术上,修文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紧密与贵州各大科研机构联系,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在销售上,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出台最低收购价,保障农户基本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了修文县奇异果种植有限公司、贵州怡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驻,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帮助农户销售猕猴桃。

3.产业发展氛围浓厚。近几年依靠猕猴桃产业带动,谷堡镇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1586户4499人减少到2017年的555户1348人,脱贫率为70%,通过猕猴桃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已经成为谷堡镇农户一致的看法。2015年,猕猴桃种植规模达5万亩,核心区面积达3万亩,2017年,全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6万亩,涌现出黄国祥、蔡仁政、黄良华等一批种植大户,形成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天生桥村应紧紧抓住谷堡镇创建“大猕猴桃生态公园”的机遇,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实现整村脱贫致富。

4.社会经济效益可观。未种植猕猴桃时,天生桥村农户生产方式单调且较为粗放,以水稻、玉米、洋芋、油菜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差,基本维持自给自足,农户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根据谷堡镇其他村种植猕猴桃的经验,3年后进入盛果期,可实现1万2千元的人均收入,产业带动成为脱贫致富、同步全面小康的有力支撑。

(三)扶贫资金使用精准

按照“生态谷堡、花果之乡”的定位,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猕猴桃产业发展为主,林下养鸡、次早熟蔬菜为辅,主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方针下,指导扶贫资金的使用。第一,完成5条道路修建、4个山塘治理、1条渠道维修等12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第二,在猕猴桃种植业上,升级改造猕猴桃基地,补贴每个猕猴桃架子30元,确保猕猴桃收购价不低于5元。

(四)扶贫措施精准

由于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民散落在深山,交通不便,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信息等因素,要保证扶贫效果仅仅有产业扶持,资金扶持还不够,需要了解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理清其致贫原因,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根据131户贫困户档案资料,谷堡乡政府针对每个贫困家庭都制定了关于猕猴桃产业具体的扶贫措施:

第一,缺乏发展资金:劳动力数在3人及以上的,主要提供资金补贴,发展2-3亩猕猴桃;

第二,缺乏种植技术:对已经开始种植猕猴桃的贫困户,提供种殖技术培训,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对于没有田土资源的贫困户,流转土地或适当开垦荒山进行猕猴桃种植;

第三,缺乏劳动力:因种植面积较大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政府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产业发展管理水平;

第四,缺乏市场信息:一完善基础网络设施,通过互联网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二依托地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三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以集体为单位联系市场,降低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门槛;

第五,因学致贫:鼓励其发展猕猴桃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启示

(一)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产业扶贫的核心

目前,我国由生存困难引发的绝对贫困现象已基本解决,但由社会发展不平等引起的相对贫困问题长期存在。人们综合素质、发展能力的差别是引起社会发展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扶志与扶智,通过文化教育、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地方政府在扶贫时要更加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完善村级教育教学装备,让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把提高贫困地区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根本的治贫之路,消除“因学致贫”现象,培养地方人才。

(二)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贫困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政府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要综合考量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因素,不能盲目跟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要在特色上做文章,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住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调优、调高、调精农产品生产,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同时,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的根基,农业是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选取产业时要注重经济效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增加农产品产值和附加值。

(三)加大绿色生态资源保护是产业扶贫的基础

“在坚持产业扶贫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殷切嘱托。山区扶贫工作从产业的选择、实施、到后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能为了实现短期脱贫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守住经济增长、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守好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用好地区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天生桥修文县猕猴桃
摘猕猴桃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水轮机改造研究
珍爱地球 修复矿山
提取猕猴桃的DNA
天生桥数黔地多
摘猕猴桃
贵州地标石之六盘水天生桥
修文县开展少年儿童走进检察机关活动
修文县企业关工委关爱孤独老人
养个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