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粒观的《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08-10倪平
倪 平
(南京市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初三学生学完九年级的化学课程后的单元整体教学复习课。在复习过程中,基于微粒观角度设计的考题是学生比较纠结的难点。总复习时,我们感觉到非常有必要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认识物质。本节课主要从微粒观的角度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课阶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微观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关于微粒的知识是零散的。在新课学习中,学生从不同单元都接触到一些微粒观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把握从微粒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还不够系统化,在定量计算环节出现的问题较大,没有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
三、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实物图片和微观结构图片:水、氯化钠、金刚石,问:这些物质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学生边看边说)归纳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设计目的:从学生知道的身边物质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教师:你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吗?舞台干冰的升华情景,温度计可以测温度,氯化钠放到水里固体逐渐消失。
设计目的: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体会微粒有间隔、很小、不断运动、且运动强度与能量大小有关等微粒特征。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甲同学说我这种物质只含一种元素,乙同学我这种物质只含一种分子,他们说的都是纯净物吗?
师生共同从微观的角度和元素的角度辨析
设计目的:通过概念辨析,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和元素角度认识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例题: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3________(填化学符号),B中每个分子由________个原子构成。
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表示单质的是________。
设计目的:链接中考,通过练习加深对物质分类相关概念的认识,学以致用。
教师:复习回顾(二)引出从定性定量认识单一物质
水这种物质;水的化学式是H2O;水是纯净物;水是化合物;水是氧化物。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设计目的:通过对熟悉的水的组成和构成的复习,使学生能较为有序地去认识一种陌生物质。
师生共同完成:宏观描述和微观描述。
学生完成教师自编练习,巩固所学。
教师:氯化钠是一种离子化合物,是由带电的微粒排列组合而成(引出从定性定量认识混合物体系),氯化钠放到水里固体逐渐消失(从最熟悉的溶液入手),氢氧化钠溶液该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定性认识溶液的微粒构成)
教师:向水中通入少量氯化氢气体后,会形成盐酸溶液,此时氯化氢会由分子变成氢离子和氯离子。请你画一画此时该溶液中的微粒:(定性认识溶液的微粒构成,画图为后面练习中的读图做铺垫,学生常常忽略水分子)。
教师展示例题1:若上述实验过程中通入的氯化氢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0(此时氯化氢能全部溶解),问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H-1;O-16;Cl-35.5)
(熟悉物质的溶液的定量计算)
例题2:某粗盐样品中含有可溶性的氯化镁、氯化钙杂质和不溶性的泥沙。常温下,将140g该粗盐样品溶解于水中,过滤得到不足3g泥沙和1000g溶液。取出500g溶液进行测定,其中含有镁元素1.2g,钙元素2g,氯元素42.6g。则原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________
(固体混合物质的定量计算,提升学生能力)
学生完成教师自编练习,巩固所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借助多媒体电化教学,使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把实际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直观化,使其获得全面而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他们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同学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完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多次的设疑,让学生思考后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
3.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若学生的思维水平未达到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做好铺垫,使学生由熟悉到陌生、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体系到混合体系,学会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不能用陌生的知识去解释另一个知识,这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不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要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帮助他解释、理解一个陌生的物质
4.学生容易掌握对微粒的定性知识,但若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进而达到应用层次,却出现了困难。有部分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计算还是会存在问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5.后面的例题做完后应让学生不仅仅说出正确答案,而是应着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虽然让学生说了自己的思路,但是急于赶时间,还是没让学生讨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