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2018-08-10罗丽丽
罗丽丽
一.普通话中的“噗”
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噗”作象声词,如:
(1)老舍《骆驼祥子》三:“背后骆驼蹄子噗噗轻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噗”作拟声词,形容水、气挤出等声音。如:
(2)噗,一口气吹灭了灯。
同时,“噗”同其他拟声词组合使用,如“噗嗤”多形容笑声;“噗通”;“噗噜噜形容眼泪等一个劲儿地往下掉。如:
(3)一阵心酸,眼泪噗噜噜地往下掉。
除了以上用法之外,在《汉语大词典》中还表示“犹突然,一下子”之意。如:
(4)《奔流》1981年第4期:“黄河岸上习俗,在结婚前,婆家必须给女方一匹白布,加红边表示吉庆。社霞听罢,腮上噗地红了。”
类似的与“噗”构词的词组还有“噗咚(噗通、噗嗵)”表示重物落地和落水声或心跳声;“噗喇(噗喇喇)”表示禽鸟排翅声;“噗里噗通”等。
由以上可知,普通话中的“噗”是单音节象声词,词义较虚,语法功能较少,单独使用时,常放在句首,表声音,不作句子主要成分如例(2),或者在句中作状语和定语,如例(4);与其他词组连用时,通常也放在句中作定语和状语,如例(3)。
二.方言中的“噗”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噗”在许多方言中的词性和用法(用例详见词典) :
表1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噗”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词组,如
1.噗哧:作动词,表示无根据地瞎说;说、讲(含厌恶意)。(东北官话)
2.噗鼾:作名词,表鼾;(西南官话)
3.噗吥噔儿:作形容词,原为喇叭形薄玻璃玩具,易碎,转为形容人身体细弱。(北京官话)
4.噗哧:作动词,表示无根据地瞎说;说、讲(含厌恶意)。(东北官话)
“噗”在晋语区中以山西忻州话为代表,在西南官话中以四川成都话和云南昆明话为多,在闽语区中以福建厦门为代表。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有一些收录:
“噗”在扬州话和萍乡中都是象声词,如:
(5)噗的一声,把灯吹脱了。
(6)一只水凼牯京烂泥,踩一脚噗石一响起。
“噗仔”在厦门话中表示掌声,如“噗仔声”;“噗噗车”表示摩托车
另外,《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中也收录到“噗”,在客家话中读“pu1”,如:粥煮噗了。
由此可见,“噗”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较为广泛,在晋语、西南官话、吴语、闽语、东北官话、客家话中均有出现;在词性方面,单独一个“噗”字一般作象声词;与“噗”字组成相关词语,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三.古代汉语中的“噗”
本节主要从已有的书面文献着手,考察古代汉语中的“噗”。古代汉语中关于“噗”的典型用例:(以下的语料来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语料库)
(7)真人云:夜梦恶,不须说,日一以水面束噗之。(《三元延寿参赞书》)
(8)美玉噗开疑怪石,瑶琴景下认焦桐。(《后西游记》)
(9)宋真宗皇帝尝遣中使奉香烛花菜于祖师,中使至溪桥,公朱衣靴噗近之。(《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
在《汉字源流字典》中的记录:
【字形】后起字。
【构造】形声字。楷书噗,从口,菐声。
【本义】象声词,本义为模拟水或气喷出的声音。
【演变】本义为模拟水或气喷出的声音:忍不住~哧笑了出来/~的一口吹灭了灯。
【组字】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现今归入口部。
由此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噗”也是象声词,常用来模拟水发出来的声音或人的笑声,其组词能力相比普通话和方言来说弱一些。
综上所述,“噗”是个象声词,在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中都有相应的用法。除此之外,“噗”在近几年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用法,源于日本动漫。如在网络用语中,一般都是听到特高兴好笑的事后发出来的声音,或表示喷笑,并无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