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新阐释*

2018-08-10雷江梅

观察与思考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义利观周边国家共同体

雷江梅 赵 耀

提 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周边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良好的外交关系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与周边及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建设,拓展丰富了有关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打造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夯实和平发展的牢固基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以上有力地拓展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营造出总体有利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继承前人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丰富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内涵。这些新内容对于营造和平友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和平大国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打造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工作,围绕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打造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的主题,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并且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团结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利益网络,积极促进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一)坚持“亲、诚、惠、容”基本方针推进周边外交

“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周边外交实践的精辟概括。众所周知,中国疆域辽阔,有着漫长的国境线与海岸线,陆地上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等14个国家与中国接壤,海洋上韩国、日本等6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邻国众多的现状加之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十分复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工作,攻坚克难,开创和发展了总体有利的周边外交环境。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对和平友好周边环境的要求加强了建设周边外交关系的紧迫性。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应运而生。亲即亲和,“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7、297、297、298页。诚即诚心,“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 京:外文 出版社,2014年版, 第297、297、297、298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真诚,国家间也不例外,尤其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通过彼此真诚建立政治互信更为重要。政治上建立互信,经贸人文往来才能更加畅通无阻,从而加深邻国间的友谊和感情。惠即互惠,“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7、297、297、298页。。容即包容,“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7、29778页。。亚太地区国家民族众多,风俗文化大相径庭,彼此间存在差异属于情理之中,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国家间应当彼此尊重彼此包容,放下偏见积极合作,从而促进亚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指导下,中国周边外交工作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威胁地区和平、破坏外交关系的因素,诸如近些年热门的“南海仲裁案”“韩国部署萨德系统”“钓鱼岛事件”等等,中国的周边外交工作备受考验。面对诸多复杂的周边外交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不断巩固中国与广大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争取了一个总体较为有利的周边国际环境。首先,中国同东盟十国的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2018年8月,中国—东盟外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王毅在会议中指出,“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双方关系不断发展,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进入了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⑤《中国—东盟外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人民日报》2018年8月3日。。中国同东盟十国关系的全方位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合作规划迈上新台阶、安全合作迈上新台阶、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人文交流迈上新台阶、资金保障迈上新台阶。其次,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历史层面来看,中俄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从当前来看,中国同俄罗斯高层交往频繁,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两国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合作,总体上处在两国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再次,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良好。政治层面,上海合作组织使得中国同中亚国家有了协同组织,另外,每年一次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促进彼此间政治互信。经济层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中亚国家战略对接,加强了彼此间经贸联系。人文交流层面,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同举办双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共同开发旅游资源等等,加强中国同中亚之间的了解,促进互通发展。最后,中国同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外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2018年4月,习近平同志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会晤,双方就中印关系朝良好方向发展达成了一致意见。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从战略上把握中印关系大局,确保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使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加强,使之像长江和恒河一样奔流不息,永远向前。中方愿同印方一道,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带动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全面进步。”①《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8日。另外,2016年,习近平同志首次访问孟加拉国,中国也成为孟加拉国第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就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达成重要共识,树立了南南合作的新典范。

(二)促进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国防安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问题息息相关,具有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一致需求。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需要双方在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正如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中指出:“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从周边先行起步。”②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人民日报》2015年11月8日。近年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攀升,一步步向世界舞台中央走近,然而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中国还需要一个和平友好的周边外交环境,需要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另外,从地缘政治层面来看,中国需要获得周边国家的支持与信任,从而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另一方面,周边国家需要与中国建立命运共同体关系。中国周边国家大部分与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其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活力远远不及中国,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能带动其经济发展。再者,面对诸多区域性问题、公共性问题,周边国家因综合实力不足大都无力解决,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可以让中国参与其中,共同解决发展障碍。事实证明,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譬如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提倡与践行等等。

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起多种形式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59页。。“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凭借其自身科学性、实践性、责任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在中国及周边国家更是获得了广泛认可。中国率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运用到实践,同周边国家建立起命运共同体关系。首先,2013年10月,中国倡议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东南亚地区国家与中国自古便具有商贸往来的传统,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情谊,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窥见一斑。当前形势下,东盟一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双方的关系始终正常稳定发展并不断升级。加之“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使得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双方逐渐在政治上互相信任,经济上商业贸易更加融合,文化上交流更加频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关系逐步形成。其次,2016年3月,中国倡议打造面向和平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南半岛,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同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枢纽位置,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支点,建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澜湄国家的官方认可,并且在接下来的合作中表现出“澜湄效率”,为中国与周边其他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范例。再次,中国同中亚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步伐稳步落实。中亚国家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古往今来东来西往、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同时与中国西北边境接壤,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门户,与之建立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地区国际发展战略的科学对接,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贸易往来愈发频繁,相互依赖程度逐渐上升,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得到落实。最后,中国倡导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2015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海南亚洲博鳌论坛发表了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意在提倡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他指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也是充满挑战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不管征程多么曲折、多么漫长,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百折不挠、携手前行的人们。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①赵成:《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3月18日。。

二、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夯实和平发展的牢固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上并不孤独,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的同行者。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过程中,中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秉承正确的义利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逐步夯实和平发展道路的牢固基础。

(一)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是历史与现实的综合考量。首先,“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墨子提出,“义,利也”;荀子提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等等。重义轻利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道德准则,同时为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提供了文化土壤,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选择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其次,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是全球性问题加深的现实需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赖程度加深,面临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考验。另外,国际社会中简单层面的损人利己的事将不再存在,损人必定害己。正如2017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中指出的,“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①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最后,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减少冲突与对抗。长期以来,“利益至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价值观念被西方国家奉上国际社会的神坛,该理念指导下,通常是各个国家争权夺利,或者互相拉拢,或者互相对抗。然而,以利益为纽带构建的国家关系通常具有不稳定性,一个简单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双方关系的破裂,然后由联合走向对抗冲突。不过,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可以有效地破解国家间因为利益而冲突对抗的桎梏。正确的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既坚持尊重对方国家核心利益,同时也强调在某些非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作出让步,支持落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效地减少了国际社会因利益分歧导致的冲突与对抗。

义利平衡实现合作共赢。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访问非洲期间,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概念,此后的一系列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对于义利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这样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②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正确义利观并不是要为了别国发展牺牲本国发展,其核心本质是平衡双方总体利益关系,促进实现双赢共赢。在对待国际关系问题上,义利总是不能同时存在,短期内必定是一方获利一方获义,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义利也是交替存在,今天获利的一方明天或许获义,因而,国家间交往不能计较短期得失,应该树立正确义利观,从而实现整体上的双赢、共赢。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③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

(二)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正确义利观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是发展中国家,是其现代化程度低、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差等方面不足决定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谋求本民族生存与发展,必然与发达国家或发展不错的国家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以促进本民族经济发展,或者发达国家也会出于国际主义考虑对落后国家给予援助。然而在这两个过程中存在诸多陷阱,发展中国家稍稍掉以轻心便会背上无法还清的债务,最终导致本民族金融等相关产业的主导权丢失,紧接着政权也落于他国之手。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往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尊重对方国家核心利益,帮助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发展,而非打着援助的旗号侵吞他国财产。另外,以往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大肆开采矿产、兴办企业违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表面上获利,实质却吞下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厂矿企业是出于劳动力低廉、地租低廉等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且畸形,并不是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面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合作过程中注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给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方式方法,譬如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留学生名额,让他们将中国的经验带回去,再结合本国国情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将正确义利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正确义利观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中国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合作过程中,切实将该理念落到实处。首先,坚持用正确义利观对待与非洲的交往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缔结了友好的情谊,双方也为彼此而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支持。当前形势下,中国较之非洲发展良好,帮助其摆脱落后面貌属于义理之中。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指出:“2012年,中非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中非人员往来超过150万人次。截至去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50亿美元。今年是中国向非洲派出医疗队50周年,50年来累计派出1.8万人次的医疗人员,诊治了2.5亿人次的非洲患者。”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04、311、315页。其次,坚持用正确义利观对待与拉丁美洲的交往合作。201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中指出,“中拉关系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应当登高望远、与时俱进、巩固传统友谊,加强全方位交往,提高合作水平,推动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04、311、315页。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坚持正确义利观的本质体现。再次,坚持用正确义利观对待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合作。2014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2013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商品1400亿美元,只占今后每年2万亿美元进口商品总额的7%,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22亿美元,只占今后1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差距也是潜力,更是机遇。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发展对接起来,为阿拉伯国家扩大就业、推进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支持。”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04、311、315页。

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传统西方霸权主义体系下,全球性问题、区域性问题的处理往往是大国专断,广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严重缺失。当前形势下,中国以崛起之姿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全球事务由世界各国共同商议,全球性问题由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发展成果由世界各国共享,以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

共商共建共享既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原则,同时也是中国与周边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合作的基本遵循。2013年,习近平同志分别于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此后,“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不断发展完善,其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逐渐演变为适用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全球治理理念。该理念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一带一路”战略相关国家主要是中国周边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因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服务于中国与周边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外交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更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01、504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是要切实推进思想统一,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01、504页。

“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与推进助力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国内外各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空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历史发展际遇。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供了实践平台。共商共建共享作为一种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真理深入人心。“一带一路”战略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与沿线国家高层领导频繁会晤,商议具体对接策略,共同建设和平、绿色、繁荣、文明的一带一路,并且切实贯彻落实互利共赢的共享理念,让“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成果由各国人民共享。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提高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的国际影响力。当今形势下,世界仍持续受到金融危机的遗留影响,经济复苏乏力,同时发达经济体活力不足,难以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极大程度刺激了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力,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支持与认可。正是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巨大影响力,其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也进入世界各国人民的视野,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认可,从而打破“一带一路”战略的局限,上升为全球性的治理理念。最后,“一带一路”战略成果丰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2017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中指出:“四年来,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共享理念,其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沿线各国人民分享,使得该战略及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深入各国人民内心。

(二)倡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破解传统大国强权逻辑,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崛起,东方从属于西方,落后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世界便成为强国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是确立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当前形势下,世界经济乏力、全球性问题涌现、地区冲突不断,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世界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强调无论大国小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的探索,从构建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到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该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成为破解传统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的重要理论。首先,该理念强调国家间合作交往应当相互尊重。习近平同志在多次会议中指出:“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①《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前进》,2016年第12期。其次,该理念强调国家间合作交往应当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指出:“我们要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让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23、250、273、324页。最后,国家间合作交往应当合作共赢。传统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往往是受益的一方,发展中国家获益较少,然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强调双赢、共赢,正如习近平同志2013年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提到的,“零和思维已经过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23、2507页。。

通过与典型新兴发展中国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变革,与西方大国多年来诸多不正当利益相违背,必然面临极大的压力与考验。因而,在世界范围内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实现的,需要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国际关系的变革。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不懈努力,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更加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首先,与俄罗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推动国际关系变革。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23、250、273、324页。2016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加强国际战略协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进程,维护好世界、和平、稳定。”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69页。其次,与金砖国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推动国际关系变革。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指出:“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⑥《 习近平谈 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第323、250、273、324页。构架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不是中国或其他某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中国协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努力。

猜你喜欢

义利观周边国家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