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办?

2018-08-09游讽猷

南方人物周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别人家的孩子人学小手

游讽猷

女儿啾啾才满一岁,我已经体会到了看见“别人家孩子”的心酸。

那个“别人家孩子”是在公园遛娃时遇见的。小女孩年纪比啾啾小一天,个头却明显高出一截。她奶奶骄傲地介绍说,我家孩子就是特别爱吃。什么都吃。看着大人吃啥都要尝一口,喝奶胃口也好得很,早起牛奶“吨吨吨”。10点继续“吨吨吨”,午睡完“吨吨吨”,临睡前“吨吨吨”。这不,刚吃了170毫升才出门……

啾啾,出门前吃了60毫升就再不肯吃了。

奶奶接着进入才艺展示阶段。“来宝贝,敬个礼”。小女孩迅速举手示意。“鼓鼓掌”,小手啪啪拍起。“眨眨眼”,大眼睛忽闪忽闪。“嘟嘟嘴”。嘴巴立刻撅了起来。

我一边捧场叫好。一边看了看啾啾。她无动于衷地坐在一旁,技能树黯淡无光。虽然我一向认同“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但在这种时刻,心里还是自动浮出两个闪着金光的加粗艺术字——“输了”。

我们不喜欢被比较。但又忍不住去跟别人比较,何以如此?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认为。跟其他人比较是一种本能的欲望。我们会想要吃喝玩乐,要与人亲近被人认可,也会忍不住要与其他人比较。人是群体动物,正是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赢过别人,让我们觉得幸福安全;输给别人,我们至少也知道了自己需要提升的方向。

然而,这种“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也会伤害我们。一是伤害我们的自信与自尊。只要有可比的对象出現——跟我们同一性别、差不多年龄、有共同背景(比如说,在同一个公园里散步)——我们大脑里的“比较机器”就会自行开动,咔咔咔地输出计算结果:比外表、比收入、比健康、比技能、比爹妈、比伴们、比娃娃……胜则骄。败即馁。为“同龄人正在抛弃我”而痛苦。同家再对“害我比输”的家人发一顿脾气。

但这种比较并不公平。只要站到竞技场上,输输输输输输输赢就是兵家常事。石器时代,我们只需要跟部落里的一百来个人比。而现在世界恨不得把70亿人的动态打包推送给你比。任何一件事,你再擅长再拿手,总会有人比你更高更快更强。哪怕站到世界之巅,也会有状态下滑被人趔越的一天。

另外。真正的自我是素面朝天的,展示给别人的自己,则是做过整形化了浓妆又用PS修改过的。别人展示给我们的形象也同样如此。拿“素颜版人生”和“精修版人生”比较,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伤害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感情。既生瑜,何生亮?比较让朋友变成仇敌,把交情化作难以下咽的苦酒。因比较而怨恨妒忌的人,无法和其他人正常合作。结果反而让自己更难成功。聪明的父母会避免比较子女,以免伤了手足情分。即使是强调竞争的虎妈,也特意让两个女儿一人学钢琴,一人学小提琴。

“社会比较”固然弊多于利,但却无法简单戒除。人的大脑有个怪癖,越是不让做一件事,越是忍不住要去做那件事。倘若我们不被允许去想象粉红色的北极熊,脑子里准会有只粉红熊上蹿下跳。真正有效的办法不是禁止做某事,而是用做另一件事来替代。如果我们要减少有害的比较,就得让自己去做有益的比较。

那就是“时间比较”(temporal comparison)。

比较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比较现在的我与将来的我。每一次比较,都应该让我们更清晰自己要去的方向。别人家的孩子也好。自己家的孩子也罢。我们的目标不是与无止境的敌人进行无止境的战争,而是发现自我、打磨自我,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坚持成长,直到成为最好的自己。成长是一条漫长曲折的路,就算在起跑线上磨蹭一阵,又有什么大不了?

宇宙中有千千万万聪明美丽、能干伶俐的孩子。但只有啾啾会爬过来对我笑,躺到我的怀里打个滚,用我的衣服擦脸。小手软软地搭住我脖子,把毛绒绒的脑袋放在我肩上。在我的BB12星球上,她是惟一的花。

猜你喜欢

别人家的孩子人学小手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大手牵小手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印媒:中国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大手牵小手 平安伴我走
大手牵小手 快乐一起走
百万大手牵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