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之外
2018-08-09陈洋
陈洋
做这个选题之前,我对机器人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科幻作品。
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钢铁侠》、《变形金刚》让人对机器人的超能设定习以为常;《机器人总动员》这类动画片则是通过看似坚硬、冰冷的机器人,激发人类重新审视友情、亲情、爱情的内涵;我们习惯了以机器人为跳板,跃入一个我们日常生活无法轻易探寻的领域。比如《西部世界》、《异形》,在那里我们一遍遍思考,为什么拥有真实的自由如此重要,即便这背后的代价是生命,我们意识到了人和机器相比是如此的脆弱和简单,意识到杀死造物主的可能……
艺术作品将这些基于未来世界的想象拽到与我们近在咫尺的位置,在一次次沉默和反思后,我们更容易理解自己,理解我们的种族mankind的光芒与阴影,无限可能和难以逃避的局限。
在影视作品里。我们在故事线之外试图去思考为什么结局不可避免,为什么即便给予一个人完全不同的道路,最终还是绕不过相同的结局。但我们对基于未来的思考越多,有时反而会忘记了正在发生的现实,我们是怎么走向未来的,我们怎么开始,经历了什么,而这个过程又会如何左右前路。
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自己开始变得警觉。在看《头号玩家》时,一个最大的体会在于发觉规则的可怕,你可以用钱买到最强大的工具,但是你无法用钱打破规则,这也是最后“玩家”们可以战胜反派的原因。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规则设计者在设计规则时的严谨,如果你有漏洞并且无法弥补,生态的崩塌便是一瞬间。那么决定规则的是什么?是支撑规则创立者的逻辑。那规则创立者的逻辑由何而来?很多的线索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和他一手创建起王国的路径。
如果我们假设机器人是未来,而机器人不是一个人人可以进入的行业,那么那些参与铸造未来的人,他们的逻辑由何而来便显得尤为重要。
毋庸置疑,虽然很多人会向往未来世界中机器人所带来的便利生活,但很多人对现实机器人的状态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一个很明显的點在于,当我们赋予了一样东西“人”的称谓,同时习惯了想象中他应有的样子,那么所有技术局限所带来的笨拙便会被放大。而另一方而,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冲入大众视线的机器人产品并不实用,是噱头和概念催生的产物,集万千吐槽于一身。
但如果因此而对这一领域丧失兴趣则未免过于武断。因为噱头和概念并非长久的商业模式,能支撑一些机器人企业取得商业成功的绝不仅止于此。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些机器人行业的创业公司,找到支撑他们在未来尚未到来的时段,如何规划自己的产品路线,如何平衡商业和理想,以及在过程中根据小环境、大趋势做出的选择、斟酌与取舍成了我在操作选题时的出发点。
比如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就在于这次采访的企业优必选、作为行业里的独角兽,优必选的创始人周剑起步很早。在商业世界里,起步早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意味着你可以占据先机,毕竟在技术研发、产品量产这些领域该走过的坑一个都不会少,但另一方而,有时也意味着你需要独门经历漫长的等待。因为早期没有经验,走了许多弯路,为了支撑研发,周剑曾经卖房卖车,那段缺饯的时光给了他很深的影响,日后他不断融资,害怕落后,不断拓展产品线应对市场需求,同时供给研发。在他眼中,先站稳脚,才能迈开步。
不知为何,虽然不相关,但这还是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的热门公司拼多多,大家会议论拼多多的估值是假货铺出来的,这当然是有失公允的片面说法,但也确实暴露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当一个企业通过某种路径以黑马般的姿态冲破了长期被巨头垄断的铁幕,这条道路必然伴随着争议,但当它走到了另一个阶段后,它会如何反思自己来过的路和路上的种种助力和羁绊,或许正是这类题的趣味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