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与社会主义经济
2018-08-09姚瑶
姚瑶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杰出的理论家,庐山会议遭到错误批判后,被撤销外交部副部长职务,196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特约研究员,重拾经济问题的研究。政治上的错误走向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毁灭性的打击,促使张闻天深刻反思到底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思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张闻天就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论述,从发展的视角阐释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反思了党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因时间短、经验少而存在缺陷。张闻天将研究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作为政治挂帅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经济规律有着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
张闻天所提出的“生产关系两重性”学说对长期存在的脱离生产力谈生产关系、片面将生产关系归结为所有关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纠正,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及区别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同时,政治在“归根到底它是为经济决定”的条件下对经济起“决定”作用即主导作用,表现在政治能够很好地运用经济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不是指政治脱离经济和违背经济规律。张闻天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对于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对立统一关系
“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张闻天自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开始重点论述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一片要求政治挂帅而不用管经济规律、只用算政治账而不用算经济账的错误呼声中,张闻天顶住了巨大压力,就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论述。政治与经济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为经济服务。“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上适应于经济基础,能为经济基础服务,但两者也有矛盾”。张闻天强调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体现在党和国家基本上掌握着经济规律并使之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有矛盾的一面,体现在党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因时间短、经验少而存在缺陷。
张闻天将缺陷主要表现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政策方面,由于对相关经济规律尚未充分理解或者认识片面,某些政策的制定脱离实际,仅有原则规定而没有具体措施,或者即使有具体措施也未能得到下级的正确理解和执行,甚至受到官僚分子或反坏分子的有意歪曲;二是管理方面,没有很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有的民主不够,有的集中不够,导致经济方面发生的问题无法及时、迅速地得到反映、研究和处理。
张闻天从发展的视角阐释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之間的矛盾虽然客观存在,但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时间、一定条件的创造得以解决,这个条件就是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现有矛盾才能解决,二者之间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上层建筑调整与改进后才能重新适应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如此反复,矛盾及其解决就成为了上层建筑适应并推动经济基础发展的永恒动力。
更为可贵的是,张闻天不仅看到了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还强调对经济发展有益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应当还包括思想领域的民主、人民思想的活跃、科学文化的繁荣等,其中思想领域内实行民主、发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展自由争论的空气对社会主义国家尤为重要,因为马列主义已经成为了唯一的、统一的指导理论,就更需要在思想领域允许不同的声音和自由的争论,如此,经济发展才能有宽松的环境,才能得到保障。
应遵循与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规律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力量,而是被认识了的必然,从而又为人所自由利用。”经济的规律不同于政治和军事的规律,任何经济活动都受到经济规律的推动或阻碍,经济建设不能单纯地从政治任务的角度去考虑,要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提出和执行任务。
不同经济规律的发展方向与实现途径取决于具体的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比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物质资源、民众认知水平等,即使是同一经济规律,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当政治反映经济规律、保障经济规律成为指导经济的武器、解决经济问题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并对经济起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就表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及马列主义的领导,但是当政治不能集中体现、指导和服务于经济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就是消极的,或将阻碍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政治能够很好地运用经济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不是指政治脱离经济和违背经济规律。因此研究与利用经济规律就必须研究各种客观条件与背景,使经济规律的利用实现最优化的效果。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经济规律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律。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按比例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领导这一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经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加以正确的运用,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比如国民经济计划就反映了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要求,是指导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纲领,它是按比例与按计划的矛盾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所有制关系。要考虑这项任务同各方面的平衡,比如工业布局,比如年度计划与五年计划的制定,就是要找出和利用相对平衡法则,避免重心失调,随着计划的进展和突破,又设法达成新的相对平衡,要提倡这种积极平衡,反对保守的、消极的平衡。此外还要考虑这项任务的成本,成本核算是经济核算的一部分,成本与产品对于生产来说同样重要,不能将主张要算账的人划为“算账派”。
张闻天将研究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作为政治挂帅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目标定得过高,片面强调政治挂帅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结果就是欲速不达,弄巧成拙。“对于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关系的了解有片面性。有一个时期,把主观能动性强调到荒谬的程度。干劲虽大,但是强调得过了分,还反对讲条件,这就造成了主观主义。这是违反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共产党既然要通过国家政权实现对国家方方面面的领导,就必须学习和运用每一个领域的客观规律,将普遍规律同中国的实际国情联系起来,使马列主义理论得到发展,以巩固政权的稳定,因此,从高级干部到一般干部,到普通民众都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掌握和运用好客观规律。
以“生产关系两重性”
破除非资即社的认识误区
中共八大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依旧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这一路线被中断,认为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可以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错误论断,暴露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理论上的储备不足,因而机械地参考斯大林的生产关系理论,狭隘地将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制,导致了人民公社会运动、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排斥商品交换和市场调节等颠倒政治经济关系的错误行为。对此,张闻天精细研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等,研究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都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即“生产一般”,他强调了生产关系一般是一切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共有属性,它是一种抽象的属性,因而不能适用于所有现实的生产阶段,还须区分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资料与生产品的所有关系,这个“马克思平常所说的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就是包括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四个方面的特殊生产关系。马克思把这种所有关系叫做‘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我认为就是这个意思”。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大量的实地调研,张闻天在《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一文提出了“生产关系两重性”的科学命题,将生产关系划分为“直接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与“所有关系”,即生产关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二者既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般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直接体现,所有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特殊表现,所有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保守性,“一种所有关系确立以后,它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轻易加以改变。要改变这种所有关系,必须经过政治革命的变革”。
张闻天的“生产关系两重性”学说是对长期存在的脱离生产力谈生产关系、片面将生产关系归结为所有关系的错误观点的纠正,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及区别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否定了长期以来非资即社的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一大贡献,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但不能消灭表现为生产力的一般关系,而且还要将这个一般关系“继续地保持和发展下去,不过要在另一种所有关系,即社会主义的所有关系的特殊形式中表现出来”。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建设要认清本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以服务于革命为目的,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而革命胜利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如若还将生产关系解释为纯粹的对立斗争,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就错误地陷入了意识形态决定论泥潭,而不是以客观经济规律为逻辑起点。
这一理论创建虽长期受到压制,但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穿透力。当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去除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根本区别以后,二者之间的共性完全可以由社会主义经济所借鉴和吸收,比如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方面,即使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样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互不相容的两个事物,当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人类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一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经济,或市场经济”,一种是社会主义“堅持引入计划体制来协调不同部门”。但邓小平坚持认为市场经济是中性的,是现阶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经济运行手段。“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重视一定条件下
政治对经济的“决定作用”
马列主义阐明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内有其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张闻天在《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要点》一文中写道:“国家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一定条件下(在归根到底它是为经济决定的条件下),它起决定的作用。”
政治的“决定”作用即主导作用,表现在政治能够很好地运用经济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不是指政治脱离经济和违背经济规律。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政治是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决定于社会主义经济,反映国民经济的诸规律并利用它们为国民经济服务。除了行使政治职能以外,党和国家还通过经济计划、政策及措施,并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参与其中,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行使经济组织职能,这些政策和措施如果符合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则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反之就会阻碍其发展。因此,国家对经济的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不可能是自觉的、顺利的。张闻天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是占首位的,但是,政治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依然是“归根到底它是为经济决定”,党和国家不可违反、取消或改变客观经济规律。经济依旧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而不是政治决定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为经济服务。一切政策都要依据客观规律来制定,要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对人的提高,善于利用和驾驭这些规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由若干同心圆构成,从核心到外围依次是政治制度圆、经济制度圆、社会制度圆和历史文化圆,其中最核心的政治制度要素固然要适应作为环境性要素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但是最核心的力量怎么可能总是被决定而不起主导作用呢?”
张闻天的这一认识,对于今天的中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新时代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回避不了的重大问题。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极其广泛的社会动员过程,它把亿万人民群众引导到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来。”
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都将大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也不容忽视政治的反作用力,需要多方位的政治保障,需要牢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有了这些政治上的保障,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物的民主渠道逐步扩大,党和国家就能更大程度上兼顾到社会各阶层多元的利益诉求,减少政治体制改革中因社会挫折感带来的不安定隐患。有了这些政治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有效保障政治稳定,保障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张闻天对于经济基础、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两重性”以及政治主导性的论述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储备,研究他的经济思想有助于我们吸取那些跨越了时空的、带有共性的经济思想精髓,反思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艰辛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李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