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隧道内列车发生火灾时通风临界时间的确定

2018-08-09姜学鹏

中国铁道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火源通风列车

姜学鹏,张 鹏,郭 辉

(1.武汉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2.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81;3.武汉科技大学 消防安全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81;4.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63)

当铁路列车因火灾停留在隧道内时,在火灾发展初期烟气为自由蔓延状态,此时乘客将从车厢下车疏散至疏散平台,然后再往避难设施(或者洞外)方向疏散;但当烟气层沉降到清晰层高度时,则必须开始通风排烟(当火源位于列车中部时,通常往运营方向通风),以减小烟气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保障人员安全疏散。因此,满足隧道内人员安全疏散要求下的最早通风开始时间(即通风临界时间)则成为一个亟待明确的问题。

针对铁路隧道火灾通风排烟问题,Blanchard等[1]通过1∶3的缩尺寸隧道模型试验,研究了纵向风速对热释放速率、烟气流动和能量守恒的影响;姜学鹏等[2]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建立铁路隧道火灾烟气逆流距离的计算模型,得到了考虑列车阻塞比的临界风速计算公式;李琦等[3]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铁路隧道列车火灾,得出了列车继续运行及停车时人员疏散时间及速度。上述研究中均设定风机始终处于运行状态,未考虑风机开启时间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也并未对其通风临界时间进行探究。

本文以某单洞双线铁路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灾动力学模型(Fire Dynamics Simulator,FDS)软件模拟隧道列车火灾场景,并采用Togawa经验公式[4]计算人员疏散所需时间,结合烟气蔓延和人员疏散过程,分析人员疏散的安全性,最终确定通风临界时间。

1 火灾数值模型和人员疏散策略

1.1 火灾数值模型

1)建模参数及数值模型

双线铁路盾构隧道的长×宽×高为700 m×12 m×8.8 m,安全通道的长×宽×高为700 m×4 m×2.2 m。疏散平台位于2条行车线中间,在疏散平台上每间隔80 m开设1个长×高为6 m×0.8 m的疏散口,共设置8个,疏散平台两侧设有供救援人员使用的救援通道。列车为CRH1型的16节车厢编组,车厢的长×宽×高为428 m×3.2 m×3.6 m。由此建立的火灾数值模型如图1所示。

火源功率分别取5,10,15和20 MW,其增长速率均取0.046 9 kW·s-2)[5]。火源长×宽×高为4 m×3.2 m×0.4 m,将其设置在第8节与第9节车厢连接处的底部、行车线的中点、疏散平台地面上方0.4m的高度处。隧道壁面设为“CONCRETE”混凝土表面,列车车体为“STEEL”钢结构材质。主隧道一端设为速度边界“VENT”,设置不同的速度以模拟不同的通风风速,另一端及安全通道的两端均设为与外界相通的开口边界“OPEN”。隧道内空气及各固体表面的初始温度为20 ℃,大气压为101.325 kPa的标准大气压。

图1 火灾数值模型(单位:m)

2)网格分析

NIST实验验证,当网格尺寸d≤0.1D*(D*为火灾特征直径,m)时,FDS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6]。D*的计算公式[7]为

(1)

式中:Q为火源功率,kW;ρ∞为环境空气密度,取1.204 kg·m-3;Cp为环境空气比热,取1.005 kJ·(kg·K)-1;T∞为环境空气温度,取293 K;g为重力加速度,取9.81 m·s-2。

当Q=5,10,15,20 MW时,由式(1)计算得到的D*相差不大,为节省模拟计算资源,4种火源功率下的网格尺寸均选取20 MW下确定的最佳网格尺寸。为了获得最佳网格尺寸,取表1中4组不同的网格尺寸,其中不同区域网格所在位置如图2所示,分别模拟得到隧道顶板处温度的分布规律,如图3所示。

表1 网格尺寸划分

图2 不同区域网格所在位置(只显示2个疏散口)

图3 隧道顶板处温度分布

由图3可知:随着网格尺寸减小,模拟结果的差异性逐渐缩小,网格尺寸Ⅱ与Ⅰ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考虑模拟结果的精度和模拟所用时间,选取网格尺寸Ⅱ作为最佳网格尺寸,即火源区域的网格为0.3 m×0.2 m×0.2 m,疏散口区域的网格为0.3 m×0.4 m×0.4 m,其他区域的网格为0.6 m×0.4m ×0.4 m。

1.2 乘客人数及人员疏散策略

考虑列车16辆编组,设定每节车厢人数均为定员100人,则乘客人数为1 600人。

对应4种火源功率取4种火灾场景。火灾发生时,靠近疏散平台一侧的列车车厢门全部开启,乘客由单侧车厢门下至疏散平台,再随机疏散至就近的疏散口,疏散策略如图4所示。

图4 疏散策略示意图(单位: m)

2 所需安全疏散时间

1)所需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

所需安全疏散时间tRSET是指自火灾发生到所有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所需的时间,一般由察觉时间tc、预动时间tp和行动时间ta构成。其中察觉时间tc是指自火灾发生到火灾探测与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所需的时间,考虑到铁路隧道内的感温探测系统较为灵敏,且列车内人员密集可以及时进行火灾报警,可设置察觉时间tc=0 s;预动时间tp是指人员接到火灾警报后到开始疏散前的一段时间,客运列车均有广播系统使人员易于识别火灾报警并快速作出反应,可设置预动时间tp=30 s;行动时间ta是指人员开始疏散至疏散结束的时间,可采用Togawa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则有

tRSET=tc+tp+ta

(1)

其中,

(2)

式中:L为疏散人员离出口的最远距离,m;N为待疏散人员数量,人;C为疏散出口的疏散能力,人·(s·m)-1,当人员通过疏散通道时,一般取值1.5[8];B为疏散出口的有效宽度,m;n为疏散出口的数量,个;ρ为待疏散人员所在处的人员密度,人·m-2。

2)所需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过程

由于火源设置在列车正中间位置,则火源上、下游的人员数量及疏散策略均相同,故以火源下游人员疏散为例给出。将人员从列车上通过单侧车厢门疏散至疏散平台定为疏散过程1,由疏散平台下楼梯至安全通道定为疏散过程2(已包含人员通过安全通道的时间),分别对这2个疏散过程计算行动时间。

疏散过程1:由车厢的有效面积及所载的乘客数量可知车厢内人员密度ρ=1.34人·m-2,每节车厢乘客数量N=100人,车厢门的宽度B=1.1 m,车厢共有2个车门,即n=2,人员离车厢门最远距离L=9.275 m,各节车厢疏散情况相同,由式(2)可得人员撤离列车的时间ta0,即

疏散过程2:由人员就近疏散可知,第9节到第11节车厢的人员下至疏散平台后再由5#疏散口疏散,则N=300人,L=40.25 m;第12节到第14节车厢的人员下至疏散平台后再由6#疏散口疏散,则N=300人,L=45.75 m;第15节和第16节车厢的人员下至疏散平台后再由7#疏散口疏散,则N=200人,L=51.5 m。由疏散平台的有效面积及疏散人数可知疏散平台上人员密度ρ=1.56人·m-2。由式(2)可得人员通过5#,6#,7#疏散口的时间ta5,ta6,ta7分别为

则有

ta=ta0+tamm=5,6,7

(3)

依据人员疏散策略和式(3)计算ta的值,将tc=0 s,tp=30 s和ta的值代入式(1)可得火源上、下游处(距离-350~350 m,其中火源下游处的距离为正,火源上游处的距离为负)的所需安全疏散时间tRSET,如图5所示。

图5 2个疏散过程合计的所需安全疏散时间tRSET

由疏散过程1的ta0=40 s可知,自疏散开始起40 s时人员可以全部撤离列车。由图5可知:由于隧道结构以及列车车厢和车厢门的对称性,tRSET曲线以火源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在火源上游(2#,3#,4#疏散口)和火源下游(5#,6#,7#疏散口)处tRSET较大,这是因为火灾发生后,列车内人员需经过疏散口至安全通道,使得疏散口处出现拥堵,后续人员需排队等待;其中经由3#和6#疏散口所需安全疏散时间最长,tRSET=0+30+40+301=371 s;正对火源处以及2#和7#疏散口之外的区域,所需安全疏散时间均为tRSET=30 s(行动时间为0 s),即人员疏散不经由这些区域。

3 通风临界时间

采用FDS软件,基于上文建立的火灾数值模型,针对不同火源功率和不同纵向通风风速组成的不同工况,模拟不同通风开始时间的烟气蔓延状态,分析不同工况下人员疏散安全性,进而得出通风临界时间。

3.1 模拟工况及模拟参数

火源功率Q=20 MW时,根据Wu & Bakar临界风速公式[9]计算得到临界风速vt=3.55 m·s-1,共设计8组工况,详见表2,其中工况A1—A4用于反映火源功率的变化,工况B1—B4用于反映纵向通风风速的变化。

表2 模拟工况

由第2节的计算结果可知,列车内人员全部疏散至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为371 s,则通风开始时间应早于371 s,若等人员全部疏散完毕后再开启风机通风,则研究纵向通风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就无意义,因此,通风开始时间分别取0,60,120,180,240,300,360 s(间隔时间取60 s)。模拟时长取1 200 s。

3.2 安全疏散判定条件

将疏散平台上方2 m设定为特征高度。以特征高度2 m高度处的温度不超过100 ℃、能见度不小于10 m、CO浓度不大于500 ppm[10]作为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标准。若疏散平台某位置处的温度、能见度和CO浓度同时满足对应的标准,则认为该处人员疏散是安全的,由此可得到自火灾开始到对人员安全构成危险所用的时间,该时间即为可用安全疏散时间tASET。隧道发生火灾后,若人员能够在火灾危险来临之前全部疏散到安全区域,就可认为该隧道的设计对人员疏散是安全的。因此安全疏散的判定条件为: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大于所需安全疏散时间,即tASET>tRSEU。

3.3 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

以工况A1和工况B1为例,模拟不同通风开始时间时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tASET,并与所需安全疏散时间tRSET比较,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通风时间下的安全疏散情况

由图6可知:对于工况A1,通风开始时间为0~120 s时,在火源至6#疏散口之间部分区域有tASET≤tRSET,即不满足安全疏散判定条件,说明人员疏散不是安全的;对于工况B1,通风开始时间为0~120 s时,在火源至6#疏散口之间部分区域有tASET≤tRSET,即不满足安全疏散判定条件,说明人员疏散不是安全的,而在360 s时开始通风(通风过晚),在4#疏散口至火源之间部分区域有tASET≤tRSET,即不满足安全疏散判定条件,人员疏散亦不安全。由此得出:通风开始时间过早,人员疏散并不安全,这是因为通风会扰乱烟气分层,太早通风使烟气更快沉降缩短危险来临时间,导致tASET≤tRSET的情况发生;但通风开始时间过晚,烟气已在隧道内部分区域大量聚集,未能由通风有效抑制烟气沉降对人员安全的危害,仍会出现tASET≤tRSET的情况。因此,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开始通风,人员才能够安全的疏散。

3.4 通风临界时间确定

根据上述的模拟可得出各工况下的人员安全疏散情况,结果见表3。

表3 各工况下人员安全疏散结果

根据表3可将8种工况下人员安全疏散结果分成3类。第1类:对于工况A1,A2,A3和B4,不晚于180 s时开始通风人员就可安全疏散。第2类:对于工况B1,B2和B3,在180~300 s间开始通风人员就可安全疏散。第3类:对于工况A4,在180~300 s间开始通风人员就可安全疏散。设ts为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通风开始时间,则可将3类疏散结果列为公式,即

(4)

由式(4)可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通风开始时间ts的最小值为180 s,由此可得通风临界时间为180 s。

4 结 论

(1)隧道纵向通风排烟下,早于180 s时开始通风,疏散平台各处人员疏散均不安全;180~240 s时开始通风,疏散平台各处人员疏散安全;晚于240 s时开始通风,疏散平台部分位置处人员疏散不安全。

(2)不同火源功率Q、不同纵向通风风速vt下人员安全疏散结果:5≤Q≤15(vt=3.55)或vt=4.00(Q=20)时,不晚于180 s时开始通风人员即可安全疏散;Q=20(vt=3.55)时,180~240 s时开始通风人员才能安全疏散;1.00≤vt≤3.00(Q=20)时,180~300 s时开始通风,人员才能安全疏散。最终得到铁路隧道列车火灾通风临界时间为180 s。

猜你喜欢

火源通风列车
双火源隧道火灾数值模拟
煤矿通风不良的危害以及通风安全检查项目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工程节能减排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火源位置对轻型门式刚架竖向位移的影响
浅谈民用建筑通风空调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穿越时空的列车
城市公路隧道火灾近火源区长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