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探讨

2018-08-09张福兴曲靖市中医医院检验科云南曲靖655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4期
关键词:脑膜炎结核性脑脊液

张福兴 曲靖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云南 曲靖 655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9月在本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122例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根据最终治疗与随访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结核性脑膜炎组)65例与对照组(非结核性脑膜炎)57例,均行Elispot检测脑脊液、外周血标本的检测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脑脊液、外周血标本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5.38%vs3.51%,83.08%vs0),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脊液和外周血Elispot检测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阳性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左右,近年来受结核杆菌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究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本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治疗时间越早患者预后越好,许多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发病早期无典型症状,而且微生物学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因此临床诊断难度较大。为此人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准确、可靠、便捷的诊断方法[2]。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nzymelinked im m unospotassay,Elispot)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细胞因子或分泌抗体的新型检测技术,国外报道显示该技术的诊断敏感度在83%~97%之间,特异度则高达100.0%,我国作为结核病高发国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病例为2012年5月~2015年9月在本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122例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纳入标准:①为初治病例;②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影像学表现为脑积水、基底节区渗出等,结合症状表现高度怀疑为结核性脑膜炎;③对本次研究目的及意义完全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受损;②入院前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或增强剂治疗;③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失访。根据所有患者的最终治疗与随访结果,将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者纳入结核性脑膜炎组:①腰椎穿刺和脑脊液(CSF)检查分歧杆菌培养阳性;②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有细菌学或病理学证据支持;③诊断性抗痨治疗有效,随访1年病情无反复。最终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例合计65例,分配至观察组,其他57例为非结核性脑膜炎,分配至对照组,经过对症治疗或抗痨以外其他治疗最终获得痊愈。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13~69岁,平均(44.28±8.90)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5~66岁,平均(42.15±9.05)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基本相同,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以下步骤行Elispot检测:1.2.1制备细胞工作液。采集脑脊液6mL,新鲜外周血8mL,注入含肝素抗凝剂的试管内,采用Elispot检测专用试剂盒并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加入适量细胞培养液混合离心10min,吸取中间层白细胞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加入无血清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到0.1×106个/mL待检。

1.2.2 Elispot检测。每个待检标本均启用2个检测孔,分别加入靶向抗原,阴性对照孔加入不含抗原的细胞培养液,阳性对照孔内加植物血凝素,各孔加入预先制备好的细胞工作液,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最后进行斑点统计与结果判定。每一反应孔中斑点数减去阴性孔中斑点数为反应结果,结果≥40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Elispo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各组脑脊液与Elispot检测阳性率,同时比较各项指标检测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以χ2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脑脊液与外周血Elispot检测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脑脊液、外周血Elispot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脊液与外周血Elispot检测结果对比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在肺外结核中有许多患者会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就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3]。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的增多导致结核杆菌基因突变愈加严重,加之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导致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与患者死亡率持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结核感染人数已超过5亿,其中结核性脑膜炎占6%甚至更高,而且大部分患者为凶险的Ⅱ期和Ⅲ期,预后普遍较差[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涂片镜检阳性率不高,而且培养周期长,PCR法要求严格且假阳性率高,各种辅助手段缺乏特异性,难以实现精准、快速的早期诊断,容易增加临床治疗难度,造成颅脑不可逆损伤[5]。

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巨噬细胞释放抗体,周围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释放多种淋巴因子,IFN-γ是抗结核杆菌感染免疫中的关键性细胞因子,Elispot检测即利用被结核杆菌致敏的免疫细胞诊断结核杆菌感染,计数具有分泌IFN-γ功能的T细胞数量。由于该低分子多肽只存在于结核杆菌基因RDI区,因此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临床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6]。

综上所述,采用Elispot法检测结核杆菌效应T细胞在脑脊液或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能够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但是本次研究中也体会到与外周血采集过程相比,脑脊液的采集相对困难,可能会影响阳性反应,这需要今后大样本数据的积累以及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脑膜炎结核性脑脊液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PC-MRI对脑脊液循环的研究价值
T-SPOT TB联合IL-10、IL-27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