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管补片内膜剥脱成形术联合经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2018-08-09李悦萌赵旭任昊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116033
李悦萌 赵旭 任昊 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内容提要: 目的: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动脉血管补片内膜剥脱成形术联合经血管内支架展开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选择本院展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患者40例,将其按照随机平均法进行分组,参照组20例治疗方法选择单一的股深内膜剥脱成形术,研究组治疗方法选择内膜剥脱成形术联合经血管内支架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其踝肱指数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经观察分析,研究组数量多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踝肱指数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研究组出现并发症例数少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可以采取内膜剥脱成形术联合经血管内支架术进行治疗,其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近几年,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逐渐增多,且该疾病病情比较复杂,还会伴有相关心、肺、脑功能不全,因此采用创伤性比较大的治疗方法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动脉硬化闭塞可以分为节段性和完全性两种,以往单一采取传统的旁路移植术或者内膜剥离术对其进行治疗,但经常会造成较大创伤,同时在短期内还会出现闭塞复发的情况[1]。本研究主要就动脉血管补片内膜剥脱成形术联合经血管内支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现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选择本院展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患者40例,将其按照随机平均法进行分组。参照组中的患者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8例,年龄为45~65岁,平均(57.2±3.5)岁;研究组中的患者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6例,年龄为43~67岁,平均(58.1±3.8)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别不大,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的治疗方法为常规的动脉内膜剥脱术,其主要步骤如下:对患者实施联合阻滞麻醉,选择其病变部位作为纵切口,逐渐将病变动脉暴露出来,游离周围组织,将远近端的健康动脉阻断,病变动脉纵行剖开,将动脉内膜完全暴露出来。选择剥离子将动脉中层与硬化内膜分离开,近端处剥离程度达到正常内膜。沿动脉走行将硬化内膜朝远端进行剥离,直到正常位置,将硬化内膜剪断,远端内膜边缘应用6-0血管缝线缝合于中膜上,以避免夹层。创面用肝素盐水进行常规清洁,开放远端处的阻断钳,确认具有良好的回血后将其再次阻断,修剪血管补片成梭形,应用CV-6血管缝线与血管开口行连续缝合。
1.2.2 研究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参照组的基础上再加以股浅动脉远端闭塞及狭窄处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血管内支架治疗主要步骤为确认闭塞段位置,不选用跨膝关节及小腿动脉的股浅动脉,在行补片术前进行造影利用破开的股动脉套橡皮筋置入动脉鞘,再按介入方法在DSA下开通闭塞段,选用自膨式裸支架进行开通。
1.3 观察指标[2]
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后需要截肢的例数、踝肱指数改善情况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医学统计软件SPSS 17.0的统计,用%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并用χ2检测;计量数据以(±s)表示,t检测,若取得数值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需要截肢的例数对比
研究组需要进行截肢的例数明显少于参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踝肱指数改善情况对比
研究组在治疗后踝肱指数相对于治疗前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差别明显,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对比
研究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占比5%,参照组出现1例血肿、2例出血、2例感染,并发症总数为5例,占比25%,两组数据统计学分析,差别明显(χ2=15.686,P=0.000)。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一类外周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以往在临床中通常将其发病机制认为是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具有炎性反应、出现脂质沉淀等,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疼痛等。而近几年不断展开研究发现,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可以是患者正常的下肢血管解剖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该疾病出现会引起截肢主要是因为其在初期阶段的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患者不够重视而会使病情耽搁,出现肢体坏疽后,只能采取截肢措施[3]。可见,该疾病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对其选用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主要是进行扩血管,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治疗,其对于疾病很难达到根治的效果。目前临床中的研究重点就是诊断该疾病采取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来减少创伤,提高其疗效。介入微创支架置入术可以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但有些跨关节及跨血管分叉处病变无法达到有效开通及长期通畅,通过开放性内膜剥脱补片成型术可以解决单纯介入治疗的不足,在研究中有表明采用两种手术方法联合即内膜剥脱成形术联合经血管内支架治疗展开应用,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
表1. 两组患者截肢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踝肱指数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踝肱指数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踝肱指数 治疗后踝肱指数参照组 20 0.5±0.3 0.6±0.4研究组 20 0.5±0.4 1.0±0.6 t 0.0000 2.4807 P 1.0000 0.0177
动脉血管补片内膜剥脱术可以使狭窄的血管进行有限度有效的扩张,可以直视下剥离粥样硬化斑块,同时也会使动脉管腔得到扩张,但是单一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无法开通长段闭塞及大腿中段的深部的动脉狭窄及闭塞,治疗部位局限多见于股深动脉开口处及腘动脉。而经血管内支架术主要是经过人造支架将狭窄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可以对长段单一动脉血管狭窄及闭塞进行开通改善远端血运,将其与前一种手术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完善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症[4]。也有研究证实了在进行血管内支架术时选用的导入路径以及处理球囊的方法也会对手术效果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优化手术效果。
本研究对本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动脉血管补片内膜剥脱成形术联合经血管内支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改善踝肱指数,但在进行手术之前可以对疾病影像学进行完善,需在DSA下、即在杂交手术室中展开操作,术前做好手术计划及硬件准备,可以达到手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