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感知分析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的结构优化与设计

2018-08-09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章节景观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州 350002)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国家领导者对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和远见卓识,也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和谐美好的生态与人文环境寻求到了解决之道[1]。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担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的重要职责[2]。对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这种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空前突出、产业转型带来的人才需求逐渐平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的时代形势下,既享有绝佳的发展机遇,又需面对严峻的挑战[3]。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农林院校生态环境类相关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状况,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景观生态学”课程为例,以学习此课程的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用统计学分析了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大学学习过程以及“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感知特征与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农林大学生态环境类相关专业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感知情况,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结构优化与设计的实践途径。

一、针对生态环境类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综合路征、张蓓[4-5]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第1部分包括受访学生的基本特征,即性别、生源类型(农村、城市、城郊)、是否是第一志愿选择本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情况、入学时对专业的兴趣(根据兴趣程度打分)、考研择校、毕业发展方向、毕业择业方向等;第2部分包括受访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感知、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感知以及对“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感知。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感知,测度问题包括:您听说过生态文明吗(是否命题),您认为生态文明与大学生的关系如何,您认为生态文明与您的专业的关系如何,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否增强了您对专业的自豪感,生态文明提出后,您对自己专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如何,生态文明提出后,您对本专业的态度是什么,您觉得生态文明的提出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利,您会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吗;针对大学对专业的感知,测度问题包括:您对自己大学期间学生生涯的满意度如何,经过几年学习后,是否对专业产生兴趣(是否命题),是否意愿毕业后继续从事与就读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否命题),您觉得大学阶段的学习哪些方面对你比较重要(可多选);针对“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感知,测度问题包括:“景观生态学”课程所讲授的章节中你对哪些章节印象最深(多选题),自己对哪个章节掌握得最好(多选题),哪个章节对你今后工作或继续深造有帮助(多选题),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是否利于加深您对课堂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命题),是否有开设野外实习或室内实验(包括上机操作)的需要(是否命题),您觉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程度如何,您对专业所需技能的感知程度如何。

在上述问题中,除了是否命题、多选题外,其他问题均采用5级尺度度量法测度,依据对各测度指标认同程度的强弱划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2、3、4、5予以计分。

(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在“景观生态学”课程最后一节结束时向相关专业的学生(生态学2012级全体学生、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2013级和生态学2012级中加班的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无记名问卷90份,回收90份,对回答不全、填写不完整及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进行剔除,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2份,问卷有效率占回收问卷数的91.1%。为消除调查者对回答问题的偏见和敏感性,事先向被调查者说明此次调查仅用于科学研究。

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并录入Excel表,以便于筛选与分析。运用SPSS 16.0分别计算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感知维度、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感知维度以及对“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感知维度的克朗巴哈Alpha(α)信度系数,分别为0.822、0.783和0.769,一般认为α系数值在0.7以上的调查问卷信度可靠,说明问卷设计的各维度测度指标内在信度较理想。在此基础上,采用KMO值检验3个维度下的结构效度,KMO均在0.7左右,表明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此外,采用卡方检验法对问题答案为无序分类变量进行感知差异检验(统计检验量为χ2值);采用秩和检验对定序变量进行感知差异检验(统计检验量为Z值)。

二、针对生态环境类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特征分析

受访学生的专业分别为2012级生态学、2013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及2012级生态学专业(中加班)。“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必修课程,是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和生态学(中加班)的选修课程。在受访学生中,女生(49人)多于男生(33人);农村学子多于城市学子(来自农村、城郊与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6.3%、15.9%与37.8%)。第一志愿就读本专业的学生比例为39.0%;总体上,受访学生在自愿填报过程中自主选择的意识偏弱,仅有22%的受访学生表示是由自己选择了现就读的专业;因不了解专业而随便选择报考高考志愿的情况较为突出,占受访人数的(42.7%),这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学生刚上大学时对所就读的专业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较高(56.1%)。即便通过3年多的学习,仍有46.3%的受访学生表示对就读专业维持中等水平的兴趣程度(平均值为3,方差为1.1)。从职业规划角度看,考研究生依然是学生毕业的首选(41.5%)、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次之(24.4%)、公司就业(约占20%)。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未来择业有明确的规划,约20%的受访学生表示对未来感到迷茫。在考研群体中,近80%的学生选择报考外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综上所述,从受访样本中可以看出,约60%的学生系非第一志愿报考目前就读的专业,自主选择专业就读的学生比例较低(约占受访人数的五分之一)。入学之初,半数学生对所就读专业不感兴趣;虽通过几年的学习,其对专业兴趣有一定提高或改善,然而提高程度一般。考研究生依然是学生的首选方向,且大部分考研学生不愿留着本校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被调查学生的特征统计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特征

(二)调查对象对所学专业感知情况的分析

在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感知方面,70.7%的受访学生表示经过几年的学习,对所学专业产生了兴趣;72%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意愿继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50.0%的受访学生对大学学生生涯的满意度维持在中等水平。

不同特征的受访学生,在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后,对专业的兴趣会发生显著改变。从“经过几年学习后,是否对专业产生兴趣”的问题回答来看,女生在经过几年学习后对就读专业产生兴趣的程度显著高于男生(χ2=4.617;p=0.032);农村学子对就读专业产生兴趣的程度显著低于城市学子(χ2=4.069;p=0.044);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兴趣度影响了学生在大学阶段对专业的感知,主要表现为在入学初期,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感兴趣的学生(χ2=4.923;p=0.027);所学专业是否是报考的第一志愿对学习专业的兴趣影响不大大,无显著差异(χ2=0.661;p=0.416>0.05)。从问题“是否意愿毕业后继续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回答来看,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在毕业后相较于不感兴趣的学生更意愿继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χ2=4.120;p=0.042)。而对“您对自己大学学生生涯的满意度如何”的回答,在性别、生源类型、所学专业是否第一自愿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度上,不同学生群体间均无显著差异。

(三)调查对象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感知情况的分析

受访学生几乎都听说过“生态文明”(96.3%)。88.6%的受访学生认为生态文明与大学生自身有关系或有密切关系(分值平均值与标准差为:3.2±0.7)。84.1%的受访学生认为生态文明的提出利于自身未来的发展。约95%的受访学生认为生态文明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系或密切相关(3.4±0.6)。48.8%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的提出增强了所学专业的自豪感,而47.5%的学生认为并未增加或明显增加自身的专业自豪感。40.2%的受访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提出后,自己对专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47.6%的学生认为与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或无法增加自身对专业的信心。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提出后,自身对专业态度的变化不大。

当问到“是否听说过生态文明”时,听说过的女生人数显著大于男生(χ2=4.462;p=0.032),但是,当涉及到“认为生态文明与大学生的关系如何”问题时,女生对生态文明与大学生关系方面的感知却低于男生(Z=-1.974;p=0.048),这可能与女生更倾向关注课程的相关知识、男生更倾向关注宏观政策有关系。从生源类型上看,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感知的系列问题均无显著差异。当涉及到“生态文明的提出多大程度上增强了专业自豪感”问题时,非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提出会增强其专业自豪感的感知程度显著高于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Z=-2.129;p=0.033)。然而,当涉及到“生态文明提出后对自身专业未来发展信心”问题时,入学初对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其在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后,对自己专业未来发展增强的信心比入学初对专业就有兴趣的学生更为明显(Z=-2.059;p=0.040)。可见,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总体上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特别是在非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或入学之初对专业没兴趣的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对“您认为生态文明与自身专业的关系”“生态文明提出后对本专业的态度”“生态文明提出对自身发展是否有利”和“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环保意愿程度”等问题的回答,不同学生群体间(性别、生源类型、所学专业是否第一自愿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度)均无显著差异。

(四)调查对象对“景观生态学”课程感知情况的分析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一个年轻分支,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变化以及对景观进行科学规划与有效管理的学科,它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较强的应用性。“景观生态学”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选修课程,担负着将宏观生态学学科理论与原理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职责[6]。为了测度受访学生对“景观生态学”课程内容的感知度,调查问卷设置了3个问题(多项选择):你对课程的哪个章节印象最深、哪个章节掌握最好、哪个章节对你今后工作或继续深造有帮助(最有益)。这3个问题的频次分布见图1。从课程章节上看,景观结构和格局、景观生态过程与功能、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章节是学生印象最深、掌握最好的3个章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评价、景观模型却是学生认为对其今后工作和继续深造有用的知识内容。学生对景观模型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教师将自身科研成果作为素材,结合模型进行讲解(96.3%的受访学生表示课堂教学穿插了任课教师自身科研成果有利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然而,由于“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模型章节主要以了解为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如何运用模型的知识。36.6%的学生表示将科研课题融入教学,增加了其科学研究的兴趣;73.2%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图1 调查对象对“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感知情况

此外,3个问题间的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表明:印象深和掌握好的章节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0.827(p=0.003),即印象越深的章节,学生掌握得越好;然而,最有益的章节与印象深、掌握好不存在显著相关(p=0.069),这表明学生印象深,掌握好的章节并不一定就是他们认为最有利于今后工作和继续深造的章节。总体上学生认为利于今后工作和继续深造的章节,均是偏重实际应用的章节。学生对知识的现实需求与该相关课程内容能否被直接应用密切相关。为了评价“景观生态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效果,调查问卷测度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程度”和“专业所需技能的感知程度”(满分5分)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前者平均值为2.2(方差0.5),后者平均值为2.1(方差0.4);90.2%的学生表示有必要为课程开设野外实习或室内实验(包括上机操作)。可见,通过在理论课程中讲述实际应用案例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感知是十分有限的。

三、基于生态文明感知分析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的结构优化与设计策略

(一)调整课程教学结构,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客观环境

传统教学是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少量讨论法[7]。讲授法虽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较缺乏师生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有的课程在讲授法基础上,辅之以少量的讨论法,但仍难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被动吸收知识仍然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常态。Freeman[8]等人运用整合分析方法研究了主动学习对美国理工科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更为有效的方法,它增加了学生学习表现指标的0.47个标准差;而传统的讲授方法相较于主动学习会增加55%的失败率。基于此,笔者提出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减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被动学习的可能性,增加其主动学习环境的频次,引导其向主动学习转变。在学生对“景观生态学”实践课需求的反馈信息及学生现实感知和需求的基础上,对“景观生态学”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将原50学时的理论课时调整为38学时的理论课(包括6学时的讨论课)+12学时的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讨论课与实践课的增设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客观条件,增加了学生暴露在主动学习环境中的机会。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再对讲授、讨论、实践3种不同教学模式进行精细优化。

(二)改革教学形式,精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感知和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第一志愿对学生的专业感知影响不显著,兴趣才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兴趣对学生的专业报考、专业感知程度以及毕业择业均产生影响。性别特征、生源类型、专业兴趣程度不同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后,对专业的兴趣程度会发生改变,女生、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因此,应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改进讨论课的教学形式

讨论课要设计合理,通过确定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陈述讲演、提问答辩和考核评价等环节开展和实施。在每个环节中,均要做好相应设计,如在主题选定方面,不仅需要兼顾不同专业的学习需求,还要尝试与实践课程形成衔接;既要让讨论主题能起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又要让讨论主题和课程知识点在实践课中得以延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增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课中去探索解决讨论课上问题的心理预期。同时,探索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又与职业基本技能相联系,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9]。例如笔者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滨海地理区位的优势,根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生态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自身的科研课题,制定了讨论课主题,主要包括:干扰对城市的影响、干扰对森林的影响、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3方面。在分组讨论中,改变随机组合或按学号顺序组合小组的方式,有意识尝试将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性别、生源类型、兴趣程度不同)进行穿插组合,以达到小组内部学生课程感知态度多元化的目的。这种组合让具有不同感知倾向的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更好地体会到讨论课整个执行过程中个体差异的特性与团队目标的共性。在陈述演讲与问答环节中,各组随机选出代表上台主讲,两个同题小组进行竞赛,教师和其他同学参加互动问辩,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从资料查阅、知识运用与体会、内容陈述与问辩情况、小组成员以及小组之间讨论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创新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实践课可分为野外实习与内业操作。与其他生物领域不同,生态学实验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来收集数据,野外实习需要有实习时间、地点、资金等,而这些资源并不容易获得[10]。此外,野外实习还要考虑学生的健康和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10]。为此,教研组结合野外实习对空间与场所的需求提出在主体实习课中融入本课程知识点的方法,使单次实习效率最大化,节省了新开实习课的时间、成本与资源。

对内业操作课而言,在选定讨论主题或范围的基础上(干扰对城市的影响、干扰对森林的影响、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每个主题4学时),强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笔者拟设计3个专题的上机操作内容,一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涉及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及生态补偿核心知识点);二是森林采伐活动的评价(涉及了森林干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核心知识点);三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城市格局(涉及了干扰、景观格局与过程、动态及景观模型等核心知识点)。通过这些应用性较强的业内操作设计,真正实现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校内所学与校外所需相联系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及生态环境类专业核心价值的认同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对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生态环境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在非第一志愿报考学生或入学初期对专业没兴趣的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感知比第一志愿或入学之初便对专业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强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有继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然而,研究也表明,仅有不到半数的受访学生表示生态文明的提出增加了专业自豪感和就业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生态文明的大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兴趣提升相对有限。生态环境类专业就业所面临的困境依然是导致学生缺少专业归属感、自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男生、农村学子相较于女生、城市学生更难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因此学校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新生引导机制。新生对专业缺乏了解和应有的信心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2011年“美国全国新生态度报告”指出,近一半的大一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技能缺乏信心,这种感觉基本会在大学第一年持续,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看法。因此,学校应科学设计专业导论课并评估其效果,同时可以通过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创业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及学生主题活动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无论课内和课外教学都应考虑不同专业背景、性别特征、生源类型学生群体的特点,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知与兴趣。

猜你喜欢

景观生态学章节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