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8-08-09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业本科农林毕业生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背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专业之一,是1997年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目录调整时在整合原来的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2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的。目前,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并实际招生的高等院校一共有56所[1],年招生规模约4 500人[2]。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等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多年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农林业及相关行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对我国农林业现代治理体系的完善以及行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目前也面临着几个异常突出的问题:一是毕业生就业难[3],就业范围窄,就业起薪低[4];二是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出现大量毕业生“悖林”就业[5]的现象。这些问题甚至使不少高校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产生了怀疑,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严重过剩”“学生缺乏专业就业意愿”“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等各种质疑声中陷入困境。

在此背景下,从就业市场供需两方面摸清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困难和“悖林”就业的深层次原因等问题,对找准专业办学定位、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素质结构、实现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林业及相关部门的人才需求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林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和精品专业。通过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从人才供需的角度找出当前专业办学定位存在的不足,进而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毕业生“悖林”就业状况。为此,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1~2014级的2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访谈,并在对就业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针对国内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开展研究的情况

(一)相关研究的成果及进展

近年来,不少学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例如,2015年,颜华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的“悖农”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5]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地区远离农村、期望就业单位远离农业,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偏低,择业过程中考虑的因素“悖农”,而且就业意愿受市场经济环境下决策人理性选择的个人因素、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高校的专业就业率具有国情特色,所以大多数关于专业就业率的研究都是与专业满意度和认同度的研究混合进行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满意度和认同度较低[6];随着年级的增长,专业对口就业的期望值逐步降低[7];毕业后真正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极少[8]。

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将更多不同方面的相关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例如,有学者在专业就业率研究中对专业满意度进行分析时发现,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校园形象的相关性较强[9],而且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10]、后勤保障[11]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还有一些研究从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探究专业对口就业存在困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指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悖农”就业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实践教学薄弱、挫折教育和人文教育缺失、创新环境不良[12];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没有满足学生的意愿;实践课的综合素质培养没有达到学生预期,设置的课程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13];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的可持续利用度极低[14],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相对开放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确定专业之后还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15],从而提升了学生未来的对口就业率;同时,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工资决定机制、市场半径与资源配置机制、就业保护机制、失业保险机制和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机制等,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之相适应,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会通过自身规律与市场理念的博弈去适应和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16]。而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单一、社会实践难以保障等情况都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17];而且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8]。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论分析角度如何、对具体原因的认识程度如何,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悖林”就业问题的归因已形成初步共识,即专业办学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和知识体系杂乱,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不明确等,是导致专业对口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进而也对专业的招生工作带来一定影响[19]。

(二)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多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从专业办学的管理者或教学人员的层面进行分析,相关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也多是从这些角度和层面提出的,普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动机以及农林业及相关部门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力资源市场已经高度开放和自由化,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否选择对口就业除了受专业自身办学条件的影响之外,也会直接受到学生自身的就业意愿、动机以及行业部门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目标的满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在短期内仍然很难实现学生入学后自主、自由转换专业,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定位在考虑行业、部门、单位用人需求的同时,也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切实通过专业学习提升预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并增强毕业之后择业的竞争力。而相关研究则较少涉及上述方面,或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基于当前有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进展,并针对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选取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动机以及行业的就业吸引力等3个切入点,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悖林”就业现象及其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将对改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视角和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新意。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悖林”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理论认为,如果劳动力可以在行业间自由流动,不同行业的局部劳动力市场均衡除了受自身供求、工资水平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不同行业间的相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在需求方面,相对工资水平更高的行业对适龄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强;在供给方面,适龄劳动力进入相对工资水平更高行业的就业意愿和动机也更强。此外,各行业工作岗位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也会给从业人员带来非工资性福利水平的差异影响,如不同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交通区位等社会资源禀赋以及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考虑到农林业及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20-21],所以假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和对口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在供给侧方面,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的意愿和动机不足;在需求侧方面,农林业及相关行业部门、企业的就业吸引力不足;此外,高等教育人才市场存在的整合不力和结构性供需失衡等问题。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平衡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 457.99元;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853.67元;而西部地区的青海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5 812.70元[22]。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样,这样的差距也存在于一、二、三线城市以及不同的行业。再如,我国的农林业经营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基础经营规模小,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低;产业活动主要分布在农村、山区,这些地方与大城市相比,基础配套设施较为落后,社会文化资源相对短缺;而且,农林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化程度较低,劳动报酬少。因此,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其势必更愿意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更倾向于选择在金融业、互联网等热门行业就业,而在对口的专业性岗位就业的意愿较弱,更不愿意到基层、农村或涉农行业就业,从而出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悖林”就业倾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悖林”就业行为,是完全符合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得到经济报酬,并追求其他形式福利的最大化。而专业对口就业的工作岗位大多并不能为学生带来所期望的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所以导致传统的农林专业对口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这也正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悖林”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和原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的“211”高校,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近年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上述就业方面的类似问题,所以选择其作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笔者根据研究假设设计了关于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时间为2017年4月,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10份,回收20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01份。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为:2011级学生37人、占比为18.41%,2012级学生53人、占比为26.37%,2013级学生56人、占比为27.86%,2014级学生55人、占比为27.36%;男生57人、占比为28.36%,女生144人、占比为71.64%;来自省会和直辖市的学生49人、占比为24.38%,来自一般城市的学生110人、占比为54.73%,来自农村的学生42人、占比为20.89%。

笔者基于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取向以党政机关和非农林企业为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1),调查对象中除了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之外,选择到党政机关和非农林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选择到非农林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超出了选择其他就业去向的学生比例总和。这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非本行业领域内的工作。同时,选择到党政机关就业的学生比例为16.29%,排在升学、非农林企业就业之后。这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所以将党政机关作为就业较为重要的选择方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6.33%的学生并未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这意味着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大致为93.67%,与该专业全国平均就业率85%[2]相比,虽然超出平均水平,但与热门专业的就业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图1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取向情况

(二)专业对口就业意愿偏低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1),对“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问题,调查对象中选择“一定不会”的有26人,占12.93%;选择“可能不会”的有77人,占38.31%;选择“不清楚”的有28人,占13.92%;选择“可能会”的有66人,占32.84%;选择“一定会”的有4人,占2%。由此可见,有65.16%的学生不愿意或没有明确意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不愿意从事农林行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充分说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对口就业意愿较低,也说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较少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愿意在农林行业内工作。

表1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情况

(三)就业地域偏向一线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2),调查对象中毕业后愿意留在北京及其他大中城市工作的学生为151人,占比为75.12%,而愿意前往乡镇等基层地区工作的学生为14人,占比仅为6.97%。可见,从供给侧的角度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更愿意在一线大中城市就业。这与大中型城市能够为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以及较优越的生活和福利条件等有关。因此,一线大中型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更大,而农村和基层单位则很难得到毕业生的青睐。

(四)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实际薪酬与学生的期望值差距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35 131元,即月平均工资为2 927.58元。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3),调查对象的月薪期望值集中分布在5 000元以上。可见,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平均薪酬远低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薪酬期望水平。同时,从图3还可以发现,调查对象中月薪期望值在5 000元以下的仅为10人,占比为5%;而已经在农林牧渔等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有34人的月薪都在5 000元以下,占比为17%。这说明调查对象的月薪期望值与在农林牧渔等行业就业取得的实际月薪相比有显著的差距。

图2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地区选择意愿的情况

图3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月薪期望值与在农林牧渔等行业就业取得的实际月薪的对比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金融业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05 508元,即月平均工资为8 792元。这约是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3倍。可见,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林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较低。即便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会高于农林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但是农林行业的实际薪酬仍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薪酬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农林行业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有可能是导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

五、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的探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意愿、目标、动机以及就业地区选择、薪酬期望值等与笔者最初设计问卷调查时所作的理论假设较为一致。据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导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出现“悖林”现象、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的关键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社会结构多元化、独立化的发展特点对毕业生就业理性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度统一的社会结构已经被彻底打破,多元化、独立化的社会结构业已形成。社会结构多元化、独立化的发展特点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质。对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都有权利在就业选择上按照自己的理性追求自身独立利益的最大化。而对高校或者其他社会主体来说,则很难用某种统一的价值取向,如专业对口就业、为我国农林业现代化的发展奉献才智等,要求农林科大学毕业生放弃个人的理性追求投身农林行业,尤其是选择到基层单位的工作岗位就业。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会根据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上努力争取能给自己带来综合收益更高的工作机会,而综合收益较低的农林行业对口工作岗位显而易见不会成为其首选。

(二)人力资本在传统农林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边际产出的差异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所形成的资本,其实质是资本性人力资源,是期望在未来获得收益而在目前对人投资而形成的,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产,是能够投入经济活动带来新收益的。从上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职位薪酬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与预期的平均薪酬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的实际薪酬较低。这说明人力资本在传统的农林业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传统的农林业部门中劳动力增长速度快与土地数量稀缺之间的矛盾导致最终的劳动边际产出变得无限小或近乎趋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农林业劳动力的收入会越来越低,而其他行业如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总会处在这种生存工资水平之上。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想要获得更高的报酬,就会放弃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而转向选择其他行业部门就业。

(三)经济社会在各行业和不同区域的非平衡发展路径对毕业生就业取向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提出的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发展一类或几类行业或地区作为带动,然后通过他们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或地区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行业和区域发展受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影响较大。首先,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我国选择的发展路径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性产业、以制造业为支柱性产业,而且服务行业愈加庞大。这样,第二、三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比例的上升就挤压了传统农林业所占的比例,从而使传统农林业虽处于基础性产业的位置,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远不及其他行业。其次,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目前大致处于发达程度由东部向西部依次递减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中,所以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且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制约,因存在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而对大学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势必更希望能到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前往农村、基层等条件较差的地区就业。

(四)专业人才培养供求总量失衡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网站提供的官方数据(详见图4),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高达765万人,再次刷新“史上最难”就业季总人数。在此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面临着整体上升的挑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就业总供给量不断增加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农林行业自身存在周期长、资金回流慢等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在人才总需求方面很可能会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就有可能导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供求总量失衡,从而促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非专业对口工作岗位就业。

图4 2007~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统计结果

六、解决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专业发展定位

基于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的有关就业问题的调研,首先,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办学基础、生源情况、办学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改变传统的仅为农林业行业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人才的办学定位,从差异化办学的角度调整和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各自的专业发展定位。

其次,各高校应注重提升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尽可能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成为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以提升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通过通识教育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优化教师队伍,在确保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力量,通过强化专业深度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树立专业品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强的专业归属感和对口岗位就业的优势权。这样,既能照顾到多数学生的普遍性择业目标,也能兼顾到部分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意愿。

以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可以考虑适度缩小招生规模,同时选择以精英培养作为专业办学的发展定位,把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领域的国内外高水平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博硕士研究生生源以及为高级别政府部门、各类国际组织和大型企业培养高级管理经营人才等作为专业培养目标。

(二)实施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其实就是高等院校将相近专业合并,按照所属学科、院系等分成大类,在招生时按照大类而不是具体的专业进行招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初期,普遍借鉴原苏联的培养专项人才的模式,分专业进行招生,按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众多的“985”“211”高校已逐步进行大类招生的尝试和探索。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对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应根据各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实施大类招生,使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避免其失去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其仅仅侧重于某一单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更加主动、理性,能够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实施大类招生,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专业局限性给学生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传统上侧重于传授农林方面的知识,实行大类招生后则拓展为兼顾农林、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确定就业意向时能够考虑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够得以运用,从而提升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以及择业的主动性。总的来说,实施大类招生,可以有效地打破狭窄的专业界限,更有利于学生未来既能够按专业又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目标进行择业。

(三)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的有关就业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在4年本科学习期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仅安排了2次外出实习,且地点多选取林区林场,形式以参观访谈为主;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产生了在非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就业的倾向,学生在农林业广大基层地区和本行业内就业的意愿不强,就业偏好地区以一线大中型城市为主,就业偏好单位以党政机关和非农林企业为主。因此,各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取向,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实习的次数,丰富实习地点和区域,使学生对实际工作有真正的体验;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专业实践度。此外,还要注重提升实习单位的质量,例如,与林业相关的高级企业或国际组织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高水平企业及国际组织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认识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兴趣和意愿。

(四)根据学生意愿丰富培养形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具有弹性,应允许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能够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和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学生作为培养主体,在专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意愿丰富人才培养的形式。因此,各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实施辅修制、选修制、双学位制等,丰富人才培养形式;或者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表,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在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把安排课表的权利完全返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摒弃陈旧、脱离实际的学习内容,拓宽各领域的知识面,学习到更多有关学科热点、专业发展趋势、学科前沿性研究成果、社会实践的内容,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定位对社会需求的弹性,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抓住社会需求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机遇。

猜你喜欢

专业本科农林毕业生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本科基础素质培养实验平台设计初探
面向机械类专业本科职业应用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今日中国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