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行业特色的广东省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研究
——基于学科专业目录调整

2018-08-09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林学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一、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广东省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问题

1984年,原中南林学院在农林院校中首先开设了生态旅游专业,截止到2015年,已有26所农林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广东省农林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2001开办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该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林学和旅游方面知识的综合型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位。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依托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办学基础,又增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在100人左右,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位。在当时,华南农业大学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

但是,长期以来广东省农林院校开设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省内其他科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类似,陷入“大一统”、无特色、同质化的窘境。尤其是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广东省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一直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未充分发挥生态学学科优势,生态旅游特色不明显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拥有雄厚的生态旅游办学基础,主要具有以下优势:4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备林业背景;拥有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园林规划设计、森林生态、园林花卉等众多的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学科和实验中心,林业规划院、风景园林设计院、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的研究与咨询机构,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庄、风景名胜区等19个实习基地。这些良好的办学基础、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等都十分有利于培养生态旅游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只有注重发扬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在与其他科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占具优势。

但是,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生态旅游特色不明显,并未充分发挥学校在生态学学科上的优势。究其原因,除了专业办学方向的定位问题之外,长期以来旅游管理处于较低的学科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014年前,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以及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代码分别为110206、120203。既然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管理学学位,那么农林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科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样,都要遵循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实践、管理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导游、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国家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指引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大量“大而全”的旅游管理类课程,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饭店、旅行社、景区、会展等几个方面;同时,由于过多的普适类课程挤占了生态类课程的学时,所以专业培养计划规定设置的41门课程中生态旅游类特色课仅有6门,包括“生态旅游学”“野生动物学”“户外游憩管理”“森林文化”“观赏树木学”“旅游环境解说”等课程。根据2016年3-5月期间对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有近2/3的学生认为自己就读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开设的专业课与其他科类院校趋同、没有特色。

(二)受学科地位影响,专业发展空间狭小

根据教育部对课程配置的要求,二级学科专业需配置一定比例的一级学科的大类课程。因此,2014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按规定需在大学低年级安排经济管理类大类课程。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看,经济管理类大类课程和旅游管理类核心专业课程占据了大学一、二年级的大量学时[2],分别占总学时量的13%和20%;而酒店、旅行社、会展、景区开发等方向的课程大多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的各个选修课程模块中,仅占总学时量的5%;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被大量工商管理类大类课程替代,从而导致专业的发展空间狭小,10余年只举办了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而酒店、旅行社、会展等方向的旅游管理二级专业没有得到独立的发展。总之,受学科地位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以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的标准进行的课程设计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对接旅游行业内大大超出商业经济管理的公共属性[3],不能满足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

(三)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生源质量呈下滑态势

2010-2015年期间,华南农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共有741名学生毕业,其中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31人,仅占毕业总人数的17.68%;同时,酒店和旅行社是旅游行业内接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两大就业领域,接收的毕业生数分别占毕业总人数的5.2%和6.5%。

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流失率极高相比,更为尴尬的是农林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竟然鲜有在生态旅游行业内就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5年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仅有17名毕业生从事了生态旅游相关工作,占毕业总人数的2.3%;而且这一状况具有逐年恶化的趋势。行业内就业率的持续走低导致近30%的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对专业不满意甚至十分不满意,且学习热情较低。这种情况反馈到社会,导致了专业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下滑的后果。2014-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招生的班容量从4个班减少到3个班,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分别为48%、40%、33%。

此外,从就业区域看,2010-2015年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仅有的17名从事生态旅游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16人留在了发达或较发达的城市群,只有1人选择了比较偏远的粤北山林地区。区域需求与实际的到位就业数的背道而驰更是加剧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上述数据分别来源于《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广东省就业信息系统”、华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和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

二、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广东省各科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应遵循的共同准则

2016年,广东省全年的旅游总收入为11 560亿元,旅游接待过夜游客、入境游客等各项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带来了旅游教育的大繁荣。目前,广东省第一批招生录取的10所本科大学中,除了南方医科大学以外,均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笔者从中选取了位于广州市内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由于一直以来受学科地位的限制,广东省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以普适类旅游管理教育为主,各高校开设的课程雷同、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导致广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且行业内就业率低;同时,农林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除了与其他科类院校一样存在上述共性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自身特有的问题。一是由于林学对旅游管理学科的介入相对较晚,与基于经济管理、地理、历史甚至语言类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低,在一般类型的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领域的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由于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生态特色不明显,再加上生态旅游领域的工作岗位大多在相对偏远的地方等原因,所以毕业生也极少在生态旅游领域内就业。可见,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尚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举步维艰。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升格为学科专业类,代码为1209,与“工商管理”(代码1202)成为平行的一级学科。这样,旅游管理一级学科下可独立设置旅游管理(代码120901)、酒店管理(代码120902)、会展经济与管理(代码120903)3个二级学科。这是国家首次从专业发展上承认了旅游管理大类及其下3个专业的独立性和办学自主权。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地位的升级为解决上述广东省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大好机遇。因此,广东省各相关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建立起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体系,尽快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二级专业分化出来,并加速发展与壮大[4];同时,抓住二级专业可以独立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由此释放出的大量学时,尽快上马特色课程,促进各科类院校旅游管理等专业发展的差异化,大力培养旅游行业急需的专业化人才。

(一)打破“大一统”发展格局,构建突出各科类院校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体系,积极发展二级专业

2014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除了广州大学以外,广东省的几所高校都开办了普适性的旅游管理专业,即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旅游管理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旅游工作的普遍适应型管理人才[5]。同时,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大而全”,重复率高,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饭店、旅行社、景区、会展等方面的课程。随着旅游业的精细化发展,广东省的几所高校在普适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一些新的专业方向。例如,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增设了“酒店”“会展”等专业方向,广州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新增的专业方向则涉及规划、营销、物业以及高尔夫等领域。这都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受旅游管理学科地位的限制,新增设的各个专业方向都必须在旅游管理专业大类下招生并设置课程,即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要完成普适性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和所属一级学科大类课程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才能分流进入增设的专业方向学习[6]。这样的课程安排造成的后果是酒店、会展等重要的专业方向类课程的学时很少。而“大一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定位与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

2014年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等也同步成为二级学科,从此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等均可以独立专业的身份单独招生,结束了只能按照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大类招生的模式。这不仅可以使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直接选择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而且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

因此,广东省各相关高校应抓住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打破“大一统”发展格局,重新构建和设计能够突出各科类院校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体系,大力推动二级专业的单独发展。首先,除了保留教育部规定的通识类课程之外,大幅度削减经济管理类课程,并利用释放出的学时增设二级专业的专业方向类课程。目前粗略估计,削减经济管理类课程可以释放出将近50学分的课程学时。其次,合理规划和安排各类型课程的开设时间,即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就开设二级专业所要求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按照各二级专业的拓展要求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从而彻底摆脱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时的束缚。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不仅使其下各个二级专业拥有充足的空间进行纵深发展,而且有利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精准化需求。

(二)发挥各科类院校自身优势,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差异化发展,避免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是依托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林学、历史学、园艺学、社会学、建筑学等不同学科发展起来的。从广东省的情况看,各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一类是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依托地理学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还有一类是华南农业大学依托林学、园艺学等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目前从培养目标上看,这3类旅游管理专业并没有自己明显的倾向性,设置的课程重复率高且特色不突出。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地理类特色课程仅占9%,华南农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生态类特色课程也只占15%。如此同质化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一方面浪费了各高校独特的学科优势;另一方面造成了培养的毕业生都是“青一色”的,从而导致就业岗位选择的扎堆现象,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014年以后,随着我国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为其二级学科专业的单独发展开拓了空间。因此,广东省的各科类院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学科的优势,根据优势学科关注的不同的“科学问题”,培养独特化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本科人才。首先,各科类院校要结合细分化的旅游就业市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明确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以培养优势性人才为目标,从而促进专业的差异化发展,使毕业生可以面向不同类型的旅游就业市场。例如,经济管理类院校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可以从关注旅游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业、组织行为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地理类院校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得益于在空间因素、旅游流向、目的地开发、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可以从旅游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农林院校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则得益于林学、生态学等优势学科的支撑,可以从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为了避免专业培养目标的雷同,各科类院校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要增大特色课程的比例,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师资队伍;同时,要保障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可以共享院域范围内的各类实验室、实习基地、科研平台等硬件设施,从而打造出具有各科类院校办学优势的特色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

(三)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拓展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领域,增加实习时间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导游、旅行社、前厅与客房、旅游景区调查、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安全、环境解说等方面的课程都需要配置相应的实习学时。但是,在2014年专业目录调整前,旅游管理专业由于长期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以人才培养一直存在“重经济管理类学科理论,轻旅游产业实践”的弊端。广东省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行业内相关实习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到35%,以致于学生在实习期间难以实现轮岗,与许多优质的实习渠道失之交臂;同时也使专业与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一直处于浅表阶段,无法深入。例如,中山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总共设置了为期14周的专业实践课程,且实习分散在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度假村、旅游局等旅游相关部门,从而导致学生的实习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无法全面、深入地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样,华南师范大学的的旅游管理专业仅为实践类课程安排了31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9%,扣除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课程实习实际上只有5周的时间;华南农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只开设了3门综合实习和3门课程实习,共计为9学分,仅占总学时的6%,累计实习时间不到3个月,而且实习与就业不直接关联。此外,除了实习时间短以外,广东省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以导游、酒店、旅行社等方面的基层服务性操作为主,缺少经营管理类实训,对学生毕业后直接在经营管理类岗位工作十分不利[7]。

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彻底摆脱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桎梏,为其按照旅游产业的特点去安排实践实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广东省各相关院校应创新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首先,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尽可能增加专业实习的时间。一方面,充分利用因减少原普适性旅游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大类课和核心课而富裕出来的学时,增加酒店、会展等领域的常规实习时间,使专业实习时间达到企业使用实习生的时间一般为4~6个月的“门槛”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将几门相关课程的实习合并为一门综合实习的方法,间接延长实习时间。其次,除了增加实习时间以外,各相关院校还需要逐渐拓展专业实习领域,在传统的酒店、旅行社、导游等实习科目基础上,逐渐增加品牌管理、精细服务等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实训,提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起点,防止其就业岗位选择向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下滑,从而逐步解决本科毕业生行业外就业的问题以及有效缓解工作后的二次流失。

三、基于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广东省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

旅游管理成为一级学科为广东省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特色化、专业化”是学科升级后专业发展的大趋势,“突出特色、发展专业、重视实践”是各科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今后发展遵循的共同准则。在这一大背景下,广东省农林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走培养“生态旅游型专业人才”的道路,逐步解决生态特色不明显、专业单一等痼疾,为广东省生态旅游市场培养对口的专业人才,提升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率,从而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站稳脚跟。为此,广东省农林院校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正(详见图1),并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图1 旅游管理成为一级学科前后广东省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明确以培养生态旅游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广东省是林业大省,多年来林业总产值位于全国首位。2015年,广东省参加森林旅游与休闲的人次达到2.33亿,旅游总产值达到1 369亿元;按照每亿元GDP容纳1 348人的方法测算[8],广东省森林旅游行业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约为1 845 412人。由此可见,广东省对森林旅游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是,2015年广东省林业系统的旅游从业人员只有30 424人,而且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1.5%(数据来源于2015年广东省林业综合统计年报)。与此同时,广东省农林院校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在2009-2015年期间,总共向森林旅游市场输送对口型专业人才不足20人,从而限制了广东省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广东省农林院校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提出既具有学校特色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发扬林学学科的优势,建设以“林学”与“旅游”相互交融为特色的、以培养“生态旅游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景区和林业行政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旅游企业管理、林业资源调查与保护、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培养“生态旅游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对过分强调旅游学系统知识而忽略生态特色的“大而全”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减少普适性课程及其学时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学资源,增加生态旅游类课程的比例;在学院层面,打通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纵横向课题等方面的专业壁垒,积极探索建立“林学+旅游”融合式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9];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观赏树木学”“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解说”等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景观整治、生态管理、环境讲解、活动策划、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鼓励和要求教师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学科大类课程的讲解中,融入生态学背景、语境和案例分析。

(二)在旅游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生态酒店经营与管理”“生态景区规划与开发”等新专业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成立十几年,受学科地位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一直没有多专业方向发展。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后,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经过对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谨慎评估,预想在省域范围内率先设置“生态酒店经营与管理”“生态景区规划与开发”等新专业。新专业的独立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旅游就业市场对人才的专门化需求,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源和多方面的资助,从而抵抗单一专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其他科类院校在招生和就业等方面的挤压。为了避免新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仓促上马等问题,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始终坚持遵循“慎设置,重建设”“人无我有”等原则,积极做好“配置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生态特色”等各项工作。

(三)探索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其针对性强和高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随着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行业内就业率低”“二次流失严重”等弊端的日益凸显,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唯一本科高校,其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口”企业十分明确,人才供需的渠道容易对接,有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因此,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学院与生态旅游类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学生的实习直接面向这些生态旅游企业,实训地点相对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申请相应的岗位,陆续完成第1、2学年的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性实践以及第3、4学年的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践。在此过程中,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监控,企业主要负责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录用和考核。“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了作为底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获取和相应的磨练,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入职相应实习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岗位[10],进而实现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望成为缩小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供需差距的突破口。

猜你喜欢

林学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作品精选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百十初心不忘 树人扶农兴邦
——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历史回眸
农林类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专业为例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化学名词》(第二版)、《林学名词》(第二版)预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