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2018-08-08司维

读天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感培养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研究,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策略

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即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如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训练,更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语感培养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发展到后信息爆炸时代,承载传播信息重任的语言文字材料早已无法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任何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也只能揽取其中之一粟。语感强的人,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他所揽取的“一粟”也相对要大一点,在竞争中所拥有的素质资本当然也就充足一些。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语感水平。

(二) 加强语感培养,是走出语文教学误区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即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或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语感培养的缺失,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

二、 概念的界定

(一) 基本概念

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是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也是对语言或者意象最直接的印象或感觉。

(二) 指导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明确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确定为课程目标。

(三) 研究现状及价值

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的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

三、 语感培养策略

(一) 阅读与语感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二) 想象与语感培养

语文的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用手是摸不着的,它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尝试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进而获得丰富的语感。教师可以用粉笔画、用身体演,也可以借助图片、幻灯、视频等多种媒体,帮助学生完成用文字转化为形象这一过程。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用“月下刺猹”“初见闰土”“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等简洁生动的小标题,借助书中插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进而形成连续的画面,再现鲁迅先生文章中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 生活与语感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就是说,具体、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不能单靠查字典来理解,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领会,而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类似的情感体验,真切地理解并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提高对文章的鉴赏力,诱发敏锐的语感。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体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四、 研究结论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让他们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文学作品的鉴赏》)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语感培养则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它能把逻辑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儿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它还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崴.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成功(教育),2013,20:116.

[2]周健.汉语语感培养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践[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08:6.

作者简介:

司维,重庆市,重庆市大足区双桥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感培养语文教学策略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