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材料,助力数学建模
2018-08-08陈明宽
陈明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6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表示正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比较、抽象、概括和演绎等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你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关系,让我们一起回忆吧。)
先列式解答,再說说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名打字员3分钟打字360个,平均每分钟打多少个字?
3.小红花了16元买了2支同样的钢笔,每支钢笔多少元?
小结:像“路程÷时间=速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中,路程和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的奥秘和特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设计意图:通过几组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之间的联系。接着教师从“两个相关联的量”入手,让学生说说“关联”是什么意思,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生长点,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
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方式发现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的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探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规律
提问:再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师:比值都相等吗?(相等)那这里的比值80表示什么?
生:表示行驶的速度。
小结:所以说,在时间和路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相等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作“一定”。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几个量的关系吗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速度(一定)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师:像这样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正比例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通过找一找、说一说使学生体会到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再通过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发现路程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具体活动中充分感知正比例的意义。在揭示出文字表达式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结合文字表达式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促使学生对已经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概括,为进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
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
教学“试一试”:购买一种铅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支 1 2 3 4 5 6 ……
总价/元 0.4 0.8 1.2
观察上表,并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填写上表,说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2)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3)这个比值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总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4)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前后四人交流讨论这四个问题,并进行反馈。
购买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对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都相等,也就是铅笔的单价是一定的, 所以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重点放在从计算抽象出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做出解释上,让学生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实例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积累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认识,为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5.建构正比例数学模型
提问:仔细观察例1和“试一试”,这两题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指出:这两个问题里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所以两种量都成正比例关系。
提问: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k(一定)(板书)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例1和“试一试”的学习过程,说说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关系的表达式,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把已经积累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正确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抽象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符号化的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巩固练习:张师傅生产零件的情况如下表。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结合上面的练习,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一般方法。
(1)判断这两种量是不是( )的量。
(2)看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是否一定。如果( )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 )不一定,这两种量不成正比例。
三、拓展延伸
1.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判断,自己说一说理由。
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订阅《趣味数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出要求:
(1)想一想: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看一看:比较数据,看看表里哪个量和边长成正比例?说说判断的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明确: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而且要当两种相关联的量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悟函数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
提问: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斷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判断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也就是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二看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
教学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我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然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完成对新知的建模。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学思而行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表格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比较大,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方式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从而让学生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事实证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小组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也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他们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达到互助。
3.通过对比练习来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
本节课设计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让学生独立填表、观察,然后与同伴交流,通过表格、图象、表达式的比较,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学生将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图形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的过程,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像积累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