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环境中“景石”的布局研究

2018-08-08王玉红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布局景观艺术

王玉红

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合肥,230601

1 问题的提出

景石艺术在我国造园史上地位显赫,是景观中最富表现力和最有特点的艺术形象。中国景石艺术背景深厚,我国风景园林置石应用史历经1 500年以上[1],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本文中的景石含义是主要特指用来起装饰作用以及观赏性强的石头。石在园林造景中应用广泛,观赏性强的景石有灵璧石、太湖石,黄石、英石等,属于天然之景石。另外,还有经人工打磨的仿自然的塑石,主要用于石材匮乏的地方。材质是灰浆和混凝土,易于成型、重量轻、成本低、方便运输,当前景观中应用较广泛。但缺点是不利于保持长久[2]。

中西园林景观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的时期以及文化背景形成了各类风格迥异的景石艺术。东方景石艺术布局上喜爱借用自然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委婉含蓄,创造“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精神意境。中式园林景观中的置石艺术是以自然为感知对象的,置石创作时应以自然环境为物质基础[3]。景观中景石的形成和发展遵循了道家学说的“天人合一”思想境界。西方造景倾向于人造自然。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造景使用最多的是人工雕塑艺术。西方传统石景观主要是人工改造的规则式的水池、喷泉雕塑等,对于强调自然山石的观赏为主要表现特色的著作较鲜有[4]。如今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发展,理性与感性相融,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创作理念已多元发展,中西方石景观的研究共同之处是探求功能与审美并存的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景观景石艺术。

景石艺术是景观中的重要表现对象,值得深入研究发展,本人试从继承传统、发展当下,力求理念上求创新的角度研究此课题,意义在于通过借鉴学习传统叠石造景艺术的设计手法及理论,针对当今景石艺术的空间形态以及多视角、多元化的布局方法进行研究,有效推动当今景石艺术的良性优质的发展,满足人们在景观中多元化的需求。

我国石景观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产生了较多的与石相关的著作。唐宋以来,中国的爱石、赏石、论石之风十分盛行[5]。宋代《云林石谱》是早期第一部记述山石的著作,明代出现了详细阐述石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及风格特色的《素园石谱》一书,还有计成所著述的《园冶》代表作也同出于明代。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著作中谈到了相关山石的营造内容,另外,还有《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造园史》《中国园林假山》等。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在这些论述的指导下践行到景观园林中。国内现代景石设计应用的研究大多是期刊或学位论文,而且大都是关于假山叠石的宏观论述,相关于景观环境中“景石”布局的专项研究太欠缺,本文就此课题进行梳理与研究,期望为从事相关景石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2 景石的置石布局

景石的布局在景观空间组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空间延展、渗透和导向作用。在配置景石时,首先从视觉考虑入手,应以观赏为主,来提高人的赏石审美和品评标准;其次充分结合其它功能,置放更加合适的景石,从景石的体量、色泽方面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再次要考虑景石的自然韵味,其布置手法有独立式特置、双立式对置、连续式群置、自然式散置等。

2.1 独立式特置

特置石又叫做孤置石或者孤赏石,是指造型奇特,皺纹特殊或重量较大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峰石,作为独立的景石,在景观中作局部的主题。用山体表现特置形式是非常早的,在以峰异石而争相的古代园主们对一些名景石加以爵位,赐名“万寿”“昭功”等。另外,天然成石的山石特置在大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如黄山狮子峰上,有块天然石,蹲坐如灵猴,静观变幻云海,人称“猴子观海”(图1)。独立式置放成为景观的一种方式,特置石与孤置石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单体石的特殊性两者都要强调,来提升周边景观的艺术观赏价值,体现趣味性,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特置石的特殊性决定的,如位置、形态、色泽、肌理、造型、构成、体积等特性引起关注,强调单体石的置放只有孤置,而没有它物衬托,并起到视角焦点作用。景园中自然艺术品特置的方式也是源于自然天成,还赋予了人文故事和神秘色彩,不断被复制和对照模仿。景观入口处作特置石障景、对景或叠置于视线较为集中的池水道边、亭廊侧间、天井中间、后前漏窗、围墙角隅空间等处,可与景门、壁山、草地、水塘等结合起来使用,构成景观的中心点[6]。

图1 黄山狮子峰

2.1.1 作景观中心

特置注重精品石个体,对石品有较高要求,也要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较好地应用此类用法的如江南名石“瑞云峰”(如图2)。瑞云峰是一块太湖石,现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此石形若半月,多孔,玲珑多姿,峰高5.12米,宽3.25米,厚13米,涡洞相套,褶坡相依,剔透玲珑,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据史料记载,此峰为宋徽宗“花石纲”遗物。昆山亭林园昆石名峰,此石以瘦皱见长,孤高磊落,形态瘦挺,透孔较少,从三个角度皆可入画,背面有斧凿痕迹,峰顶似雄鹰,峰底若灵龟。清风袭来,峰之倒影宛如天浣,刚之石与影之水互为映衬,体现高耸峰石之纤巧意趣,此手法是以水衬石,是特置石中常用的。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景石文化元素应用,要依托艺术的要求,力求最佳的设计效果,传统与现代互融,人们的思想观念跟随时代而发展,景石的设计必然要以时代发展要求为基础,为突出特色,景石设计中需要有选择地展现传统置石文化的特点[7]。

图2 瑞云峰

2.1.2 障景和对景布设

在景观设计中,设置在入口处的屏障或作为周边景观的对景效果常采用特置石代替影壁墙,此种布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石的品相要与环境相合宜,首先体察比例大小,即石的体量与所处的空间比例相协调,若过大就会产生堵塞、郁闷之感,过小又会失去障景作用,并且会有拘谨、小气之感。(2)石的形态、意蕴应与景观设计主题和立意相吻合,强化主题。例如安静祥和的环境要选用静态的横卧石较相宜,若是活泼灵巧的空间主题则宜挑选带动态感的玲珑剔透的品石,如瘦皱露透的太湖石或灵璧石等。(3)需把握好空间的横向宽度以及纵向的进深关系,即景石的左右及前、中、后关系。换句话说,即观赏者的视距要适宜,选择最佳观赏视距。可见,此类景观中斟酌景石的良好布局以达到寸石生情的效果需要综合考虑较多因素。

2.1.3 嵌理壁岩布局

规模较小的庭院景观中常采用与粉墙结合的壁面景石布列法。一种是将景石镶嵌与墙壁内,类似于雕塑中的浮雕艺术表现效果,另一种是景石与墙面保持一定距离,留有间隙,增加空间层次感,形成可以三面观赏的类似于深浮雕的效果。这两种布局都是以墙壁为背景似作为绘画中的“纸张”,以景石为绘画题材,周边再配以植物绿化,水景润色,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视觉上美的享受,别有一番情趣。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与景观设计中的其他环境元素如花台、树木、水体、建筑等相和谐,构图上气韵相连,自然生动。

2.2 双立式对置

对置有对应、对景、应景的含义,一般是指在门厅、道路、桥头或建筑两侧沿着一定的轴线对应布置山石,用以衬托环境,丰富景观。对置立石在构图艺术手法上讲究均衡性,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严谨的对称,相反需要强调对比,打破呆板的严格对称。对置也很讲究石材的选择,对石品的要求较高,应符合品石的审美赏评标准。大小形态相似或者相对,对比错落或者立卧相对,唱和自然,富有情趣。对石的搭配组合应高低有别,两块以上的组合石常是以三角形的几何数为布局方式,有主有次,富于变化,灵活地发挥想象力,打破并列排列、高度均衡、同一形态置石布设,一高三低,可仰可俯,可站可卧,起伏波折,顾盼相连,且多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大小比例与空间的适宜度,多视角的变化层次,主题创意的凸显性,丰富对置立石的观赏性。

2.3 连续式群置

图3 苏州博物馆新馆

连续式群置,顾名思义是指运用数块景石组合布置成自然而有韵律的序列,以群体景石来表现。布局时聚散灵活,断续相间,有方向性、规律性,以构成方式排列,有节奏感、连续感(如图3)。在群置石布设中要求景石大小不一,层次分明,疏密相间,高低曲折,前后左右顾盼呼应,错落有致,体现景石自然野趣之美。此类摆放忌讳呆板无趣的一字形摆列和丁字形或口字形排列,可考虑之字形或S形的组合,还可以运用似乎没有固定之法的形散神不散的布置手法。强化主体的群置石,结合相关造景元素,运用对比调和法创作生动多变的艺术效果。

2.4 自然式散置

散置即是散点式布置,散置石的构成形式自由变化,属有常理而无定式的散漫式布局,即看似不经意,实则经过细致精心的布设。散置石的构思理念是模仿山野岩石因地理原因自然分布的散形式和形状而进行的景石点置的理石方式。传统石元素的应用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景观设计都有其独特性一面。本土文化不同,因此在应用景石文化元素的时候,需要重视因地制宜,使其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8]。景观中散置的选石对石品没有较高的要求,主要是依据地形做景的需要,选择大小不同、或单一或多样的自然景石,以艺术美的原则要求互相搭配组合成石组进行聚散有致的摆放。散置景石较重视研究石与石之间的组合排列关系。散置石的审美讲究聚散相合,疏密相间,主次有别,高低错落,以少带多,前呼后应,形态自然,格局严谨,做到散中有神,石石生情。散石置放前,首先需要细致分析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植被、铺地、建筑等基地现状,反复推敲,进而要认真分析所选景石,对景石的形态特征、体量大小、色泽质地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各景观要素统一联合起来,在合宜的空间中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景观境界。

3 景石石组的布局

3.1 石组形式布局

石组布石常采用例如三、五、七奇数的景石组成石组,在景观中以成组石堆状出现,如两石组、三石组、或四石、五石成组等形式。凡是置石,安排有站立石就会有卧倒石,安排有俯瞰石就会有仰面石,安排有倾倒之石就会有支撑之石,安排有脚踏石就会有承受石,安排有欲逃石就会有欲追石等。这些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组石布局中的石与石之间微妙的摆放艺术,很耐人寻味。

3.1.1 两石组

两石的布设通常分为“开、合”两类。开即是分开,两石之间保持合适距离;合即是聚拢,两石间几无间距。简洁说两者是形分而神聚的形象关系。两石置放可采用一立一卧,一俯一仰,一倚一直,一动一静方法,对比中求平衡的艺术手法。散置两石材料上可灵活选择,主要是以突出主体石为基准,构图上应善用对比关系、主次石的空间远近关系,主石的高度应大于两石之间的距离,两石之间需有对话,相互顾盼,协调统一。

3.1.2 三石组

常以“品”字形布设,或站立、或蹲立、或卧立相组合形态,三石高低错落,对比突出,增强视觉效果。三石的布设常采用一大一小石相聚,另一石分开,或是两小石相聚拢而一大石隔开。石之材料品类可一致,若为不同的石质石品,搭配上常采取距离相近的两块石为不同的石品,而远距离的石品要与整体产生呼应关系,故需要采用与聚拢的两石中的其中一石的石品相一致。

3.1.3 四石组

四石的布设较重要的是要利用主石与从石的对比关系来突出主石,并使宾石之间相呼应。若出现石品不一情况,需要照顾以突出主石为主,位置相隔的宾石石组之间需有一块景石与主景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打破宾石组之间的单调性,又有利于主景石与宾石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协调性。

3.1.4 五石组

置石用奇数主要是避免偶数对称的布局效果。五石的布设可采取一块主景石,两块宾石及两块从石相互隔开,或一主石、一宾石、三从石的布局。不管怎样,都要突出主石的地位,大小石相应,主从相呼,处理好距离关系,有聚有散,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3.1.5 七石组及以上

七石组及以上石组石品量大,布局变化更丰富,气场大,发挥余地较充分,做好了更有味道。七石组可采用二、五或一、二、四石组合。多石组合可用以上方法举一反三,灵活安排。

图4 大德寺庭院枯山水

景观环境中的景石石组的布局都需同样注重立意构思,主体景石突出,主次分明,置石时都需要综合考虑石组的平、立面效果。平面布局的处理:较多景石组合布局时,首先考虑在平面上,石与石之间要打破同一水平面的视线方向,忌讳僵直的垂直布列法。景石与景石之间要考虑空间间距,有近有远,有合有散,不要平均化,要在非均衡中求变化、求统一(图4)。立面布局的处理:立面视觉较突出,体量大小,位置高低,强调对比变化,丰富观赏效果。景石的站、立、卧姿态互相衬托、相应成趣。多数景石布设时,为强调主次有别,将主石突出最高且体量较大,生动而富于变化;次之辅石,作为对主石的衬托与补充,加强视觉的艺术效果;最低的当属从石,作为层次的补充,加强节奏对比,增强艺术感表达。多石组合可尝试采用不同形式的三角形构图法,即容易稳定又变化丰富。

石组的布局应依照艺术的形式美法则灵活布置,如主从对比、比例协调,节奏韵律,矛盾统一等,多元发展需要多元手法,除了石与石的布局还可以融合水体、绿化、灯光以及其他小品等景观元素,相互融合,打造完美景石景观。

3.2 石组的人文布局

(1)充分模拟大自然的石组: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大自然丰富多彩,石组应汲取自然之精华,模拟自然,艺术手段上超越自然。

(2)表达一种心理意愿的石组,如吉祥心理、理想愿望等。运用景石三五成群,组合成具有美好寓意的吉祥图案,或者选择一形态若“观音”的景观石,形成膜拜心理,祈求心中愿望实现。

(3)依据历史典故形成石组:运用丰厚的文化题材,一些有意义的典型故事组织景石景观,以石为代表,形成故事情节,延伸象征意义。

(4)具有宗教色彩的石组:有的以佛教为立意的石组群,以佛、菩萨为精神信仰,有的以“天人合一”的道教神仙寓意组合石组,形成洞天福地的洞天式组石。

4 景石与其他造景元素布局

景石在景观中的布局不是孤立存在的,常与其他造景元素相结合,如自然中的水体、植物、园路、建筑物以及设施小品等,彼此之间关系密切,景石主体与景观中各元素和谐共融才能发挥更大的优势互补,体现浑然之美、自然之趣。

4.1 景石与水体

石与水的结合是景观造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石之坚硬可以拟化为景观中的筋骨,水的流动可视作景观中的血脉,水为柔,石为刚,相得益彰。如设一大面积水池,景石与池风格相宜,可玲珑多巧,可粗犷有力。石或石组矗立其中形成岛状或立于池的一侧形成壁面状,水居于其中,可设计成深邃幽静的静态水美的氛围,也可以池中置入瀑布、喷泉形态水,形成动态水景,若池水中放入各色鱼类畅游其中,生态之美尤其吸引人,主体石景的“静”配以水体的“动”,一张一弛,一动一静,形成宜人的节奏韵律美。造型上看,石淹立于水中,似乎是从水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加之以光的作用产生倒影效果。虚实相应,纵横交错的石纹理与波纹荡漾的水纹路交相呼应,无愧于景观中的优美篇章。石的俊美,水的润泽,给观者带来灵动自如、自然生态的惬意心理满足。

4.2 景石与植物

中式园林造景理念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此高于自然的体现在一定范围内受益于景石与植物配合布局艺术的应用发展[9]。植物的生长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景石配以植物就等于赋予了生命意义。植物的种类形态十分丰富,有高大的毅力坚挺之貌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也有蜿蜒曲折之态的藤蔓类植物,还有宽阔开放的草坪。高大的树木可作为景石的背景,形成图画感,特别是相邻倾斜于一方的大树,石的矗立摆放可发挥协调其平衡稳定的作用,有相伴相拥之感。在灌木或花丛中摆放的景石不应过多过杂,单体或多体组合,大小不一,底部隐于丛中,景石高出丛体,若花丛自然绽放有一定高度,处于其中的景石则会产生欲露还隐的生动效果。藤蔓类植物曲折环绕于景石侧边犹如石的毛发和美丽的外衣,春夏之季,郁葱苍翠,生机勃勃;秋冬植物凋零又彰显石的原有自身的皴纹特质,苍劲而古拙。草坪上摆放景石对比较鲜明,可产生很好的视觉美感。一般有供人短暂休息的低矮横卧石,有可供观赏的景观石,有孤置也有群置、散置方式,整体布置上生动自然,无人造之痕迹感。总的来说,植物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景石应精选优质品石,两者体态造型对比协调,布局时采用形式美法则灵活安置,配合要主体突出,紧紧围绕主题立意,特别强调要与景观环境相融合,做到恰到好处(图5)。现代景观景石与绿植布局设计中,应加强重视对于传统绿植元素应用的汲取借鉴,设计过程中应关注环境场地空间与植物、景石元素的科学应用,突出层次丰富性,创造有特色的艺术空间[10]。

图5 上海豫园一角

4.3 景石与园路

景观道路中常与绿植花卉相结合安放自然点景石以满足视觉美感需要,或置放高度如座椅的平卧石兼做休息坐凳,满足功能之需要。道路拐弯处摆放景石常作为小的视觉中心点创造氛围,同时又具有标志性效果,可起到引导路径的作用,转弯时有路可寻,自然过渡。此类景石可选用自然景观石或人工景石,可刻字或雕刻图文,类似雕塑艺术,强化其标识印象。在道路的尽头处摆放景石类似室内廊道的端景景观,赏心悦目,功能上的体现则是暗示行人路径到此结束需止步。

4.4 景石与建筑

景观环境中在建筑物的室内外常采用景石布设景观,有的布设在室内前厅或中庭,有的在室外前入口处或室外广场中。功能上具有标识代表作用、引导作用、室内外过渡作用等,形式上又做到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丰富了景石景观的艺术美,体现了老庄哲学思想中“生态智慧”价值的影响[11]。

5 结 语

童寯先生曾说: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12]。可见,景石在景观环境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文章从分析景石的概况入手,对景石布局手法分类阐述,分别有独立式特置、双立式对置、连续式群置和自然式散置;其次是对石组的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探讨;最后对景石与其他造景元素的融合应用有所重点的分类说明。尝试多视角的分析景石布局的各种表达方法,为植入环境中的人们带来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享受。

通过对景石布局的综合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景石的布局需要汲取传统叠山造石的精华,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之需要,有效融合,把现代景观景石艺术更好地延续下去。其次,现代景石的布局设计在新的时代机遇下应勇于面对挑战,突破传统,注重发展与创新,紧随当今景观设计思潮,关注现代科技的新材料、新元素等方式的融合应用,创作中需要彰显地域性的特征,突出景石景观的个性特色,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最后,景石的布局设计应遵循生态发展方向,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性化,满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现代景石的布局应着力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的互动设计,以艺术的多元表现手法创造出彰显意境美的现代景观景石艺术。

猜你喜欢

布局景观艺术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纸的艺术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