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对网络语言不良影响的策略研究
2018-08-08廖苑君蒲昌玖
游 曼, 廖苑君, 蒲昌玖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 400067)
网络语言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传播中应用或触及的一切语言。”[1]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网民们在日常聊天交流时常用的语言。本文主要分析狭义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一方面具有简明性、创新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具有随意性、部分内容粗鄙化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上网人群越来越广,其中小学生网民剧增,网络语言已经渗透进小学校园。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汉语言的逻辑规则、底蕴等,而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学习汉语的重要时期,若被网络语言影响,则会不利于他们对汉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制力与甄别力较差,他们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使用网络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甚至把网络语言带入语文学习中。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汉语的载体,如果教师未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网络语言就更容易影响小学生正确运用汉语的习惯。因此,关注网络语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是广大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对网络语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有助于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网络语言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网络语言会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
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还不熟练,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很容易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实际观察中,很多小学生对网络语言中的不规范成分,特别是对其中的错别字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少部分小学生已经把这种态度反映在实际书写上。例如,把“什么”写成“神马”,把“有没有”写成“有木有”,把“怎么了”写成“肿么了”等。另外,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小学生往往还容易在作文中出现松散、语序混乱的病句。例如,“真相了”“我还是不看电视了,做作业先”“扎心了,我简直大吃一惊”。长期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干扰小学生对正规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掌握,甚至还可能会助长他们不屑于学习规范语言的心态,使他们养成不良的用语习惯。若这种情况持续扩散,必然会加大语文教师教学的难度。
此外,部分教师对小学生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持中立态度,未进行及时引导。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对网络语言缺乏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中盲目地使用网络语言,忽略了语文教学规范化的重要性。比如,在课堂中用到“我晕”“什么鬼”等口头禅,在写作文评语时也会用到不规范的字符混搭语言等。
(二)网络语言会影响小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提升
很多网络语言除了不规范外还带有粗鄙的特点,这些粗鄙的部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这些粗鄙的网络语言往往在高年级学生中更为流行,据了解,有部分小学生时常把“牛比”“尼玛”“卧槽”等挂在嘴边,来表达他们的惊讶、激动或愤怒等情绪。然而他们并不觉得这是脏话,甚至把这种粗鄙的网络语言当成一种幽默、时尚。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日常的口语表达习惯,而且会降低他们的语言审美品位。有的小学生在书面语言的表达中虽然不会出现过于粗鄙的网络语言,但经常用“萌”来形容外表,用“我也是醉了”“扎心了”等来表达感受。这很容易造成小学生思维上的偷懒,不愿意去琢磨推敲语言的使用,不利于形成敏感的审美意识,从而影响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网络语言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
网络语言在容易带动课堂氛围的同时,也非常容易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比如,一个案例中教师提问“朋友”还有哪些称呼,一学生脱口而出——“基友!”这顿时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学生们纷纷窃窃私语,各种评论。如果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一时间很难将正常的教学活动进行下去。大多数学生对课堂中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反感,然而教师对这种现象是比较反感的。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网络语言有时候也会阻碍双方的沟通交流,影响教学秩序。例如,一名年纪稍大的教师本来有条不紊地在进行教学,提问学生遇到了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时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学生回答的却是“喜大普奔”。这位教师瞬间懵了,因为他不明白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尴尬场面惹来了学生的讥笑,让教师有些无奈,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二、小学语文教学受到网络语言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语言包含很多不规范成分
“网络语言是以书面语言表达的口语。”[2]这种本质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不严谨与随意性。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是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结果,所以其包含了很多繁杂的内容,绝大部分违背了传统汉语运用的规范。在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中,有些扭曲了字词的本义,有些无视语序、生拼硬凑,有些任意搭配谐音汉字、数字符号、外文等。本来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打基础的阶段,若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进入语文教学中,势必会与传统语文语言教学所要求的语音准确、语法规范、逻辑合理产生冲突[3]。
(二)小学生缺乏自制力与分辨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模仿力强,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且不容易控制自己。网络语言正好满足了学生这种好奇、渴望了解新鲜事物的心理[4]。他们可以通过使用网络语言让自己的情绪与压力得到充分释放。所以,小学生难免会被网络语言吸引,将网络语言应用到现实生活,甚至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在组词造句、写作文时,若教师不适时引导,他们会不自觉地运用网络语言。但是,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思维缺乏批判性,对新鲜事物缺乏分辨能力,很难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值得模仿。这会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盲目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由于小学生周围大多数同龄人都对网络语言感兴趣,一种从众心理也会驱使他们盲目追求网络语言。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
小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无非是因为其新潮有趣,只有现实的语文语言学习枯燥无味,他们才会偏向网络语言的潮流。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新鲜事物持排斥态度,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语言文字知识,忽视了语言情境的创设。这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难以获得学习语言的乐趣,无法满足其心理需求。小学生的注意力本来就难以长时间集中,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将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出现学生用网络语言来哗众取宠的情况也不足为怪了。
(四)教师未利用好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
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等特点,所以其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网络语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但是教师没有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未能在教学时正确、恰当地运用网络语言,把握好度。有的教师仅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网络语言,未考虑到是否能够服务自己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总是将网络语言运用在自己的日常交流中,甚至与学生交流时也故意使用网络语言,这会使小学生误解,导致其语言环境的混乱。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对网络语言不良影响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网络语言对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教师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规范化意识[5]。
1.教师自身要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对网络语言要有正确客观的态度,既不能一味地纵容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完全抵触网络语言,将其看作洪水猛兽。“教师和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两者对新鲜事物可能持不同的态度。”[6]这种代沟是正常的,但是教师不能让这个代沟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就要盲目地使用网络语言。一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网络语言会妨碍学生规范的语言学习,所以规范的教育传统坚决不能抛弃;另一方面,教师在坚守阵地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让网络语言变成学生语言学习的催化剂。所以,教师需要熟悉网络语言,只有掌握它们的意思和用法,才能在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中汲取有用的成分为教学服务,在学生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时应对自如。
2.引导学生重视规范的语言学习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坚持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使用规范的语言教学,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其次,教师还应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和使用字词,认真落实音、形、义这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因为音掌握准确能避免谐音,形掌握准确能避免错别字,义掌握准确能避免乱造词。”[7]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遏制学生盲目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兼顾“丰富原则、明白简约原则、符合结构规律的原则、品味原则”[8]。比如及时矫正错别字,要求学生的书面作业中特别是作文中不能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词语和语法,对学生使用粗鄙的网络语言要不留情面地抵制。有的教师偶尔还会给学生讲一些因为说不好、写不好规范语言而闹出的笑话,让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具备较好的语言审美能力与分辨能力。当学生自己能够分辨出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美时,就不会任意地让网络语言的不良成分控制自己。
1.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语言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并且“语言美是语文学科的首要审美因素”[9]。教师应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时渗透语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发现、欣赏语言美的习惯和能力。
一是带领学生体会汉字本身的审美价值。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具有独特丰富的审美价值。汉字书法艺术很能够体现这种汉字本身具有的美。各种书法字体风格不一,或苍劲有力,或清新飘逸,或绵里裹铁,美不胜收。这要求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书法艺术修养,在每次示范中都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对汉字本身的审美情趣和认同感”[10]。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先引领学生感受其外在的形体美,随着年级的上升再引领学生感受其意蕴美。有语文教师坚持评选“一周最美的字”,不管是作业中出现的字还是学生专门写的字都可以参与评选。学生在这样不断评价自己与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鉴赏能力。汉字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教师如果穿插一些字谜,有关汉字的笑话,或者一些有趣的冷门生僻字,例如“槑”“氼”“嫑”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把语文课本中一些相关内容有效利用起来。例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为“遨游汉字王国”。有位教师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结合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中的一章“字以溯源”,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悠久历史,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尊重和喜爱。
二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文字的审美价值。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所选编的文章大都是文笔流畅的佳作。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词语美、句式结构美、写作手法美等因素,还要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继而引导学生去感触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感、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思想,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另外,要重视朗读的作用,特别是对传统优秀诗词的诵读。“传统汉语言准确、精炼、凝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厚的意蕴。”[11]所以,传统汉语言给人带来的美感是网络语言所遥不可及的。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会强化对规范美妙的语言的记忆,这有利于抵御网络语言中不规范和粗鄙的成分。
2.开展网络语言相关主题活动
除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语言审美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竞赛、手抄报制作、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例如,一名六年级语文教师以网络语言为主题设计了一个活动型课堂,教学片段如表1所示。
表1 “说说网络语言”教学片段
在表1的案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理性地讨论网络语言,辨析网络语言的价值,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要有选择地、分场合地使用网络语言,又能够让学生掌握分析信息的步骤与方法。这种形式不太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能达到相应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更形象的活动,比如举行“网络语言找茬比赛”,让学生找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辨别网络语言中的不良成分,自觉地增强审美意识。
(三)选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语言学习同样也可以妙趣横生。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可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来协助自己的教学。除此之外,更关键的是通过选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营造良好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体验。如一名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展示出来,以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置身于西沙群岛之中,最后设计了“争当小导游”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来介绍西沙群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语文课变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当学生能在充满愉悦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技能,当学生从网络语言中得到的自由感、新奇感、幽默感在语文课堂上也能够体验到时,学生会爱上语文课,爱上语言学习。
(四)正确利用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很有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但是网络语言进入语文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充分了解网络语言,能够让网络语言服务于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特别是当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教学素材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时,很有可能会使语文课堂洋溢出新的活力。例如,一位不走寻常路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搜集了一些网络语言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文言文句子,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翻译,如表2所示。
表2 网络语言及其翻译示例
表2中该教师的做法让学生瞬间感受到了文言文高雅的魅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也高涨了起来。现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已经涉及文言文,教师要从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要让学生谈文言文色变。因此,该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又比如,源于日本汉字协会发起的“三行情书”诗歌体裁具有语言凝练、表达效果突出的特点,所以其仍具有生命力并流行于网络。在语文教学中,来赏析一下“三行情书”也未尝不可,不限主题地让学生自由创作“三行诗歌”,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会太低。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一些网络语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和蕴含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有利于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拓宽视野,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与此同时,还能增添他们写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