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介语语料库汉语副词“还”的偏误分析
2018-08-08盛楚云
盛楚云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副词“还”的偏误分析不少论著已有涉及,但对较大规模留学生汉语语料中副词“还”的使用情况描写仍有不足。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样本,将副词“还”使用偏误分成三大类十小类,并借助偏误分析理论对偏误现象及原因进行说明。
1 副词“还”的偏误统计
语料检索副词“还”共计4648例,其中偏误237例,偏误率5.10%。根据表层策略分三类:
1.1 遗漏“还”,计64例,占27%,如:
(1)*除汉语之外Ø会说英语。
1.2 误加“还”,计49例,占20.7%,如:
1.3 “还”与别的词误代,计124例,占52.3%,如:
其中,误代偏误占比最大,情况最复杂。124 例误代偏误中,“还”与“也、更、还有、还是、再、都、又、才”等词的误代占主体。与“也、更、还有”的误代偏误占比最高,分别为14.5%、11.3%和9.7%,与“才”的误代最少,仅4例,占3.2%。
2 副词“还”的偏误分析
2.1 “还”的遗漏
遗漏偏误分结构上遗漏和语义表达上遗漏。
1)结构遗漏
(4)*除了吃它的人本身以外,Ø会影响他孩子的健康。
(5)*他们不但是我们的父母,Ø是我们的老师。
上例出现了“还”的搭配标志——“除了”“不但”,Ø处应加“还”,此类偏误在于未将标志词与“还”建立联系。
2)语义表达遗漏
(6)我抽过烟,Ø养成好多不好的习惯。
(7)我希望以后Ø会有这样的机会。
上例Ø处应补出“还”以补全语义。例(6)表语义递进,例(7)表达即使时间变化,“这样的机会”还能出现、保持,都应补出“还”。
2.2 “还”的误加
“还”误加有结构误加、语义误加两种。
1)结构误加
结构误加指出现在不合适的结构中且造成句子语法错误。
上例“还”的位置都不符合语法规则,明显冗余。
2)语义误加
语义误加指合乎结构规则但不合语义的误加。
例(13)前文并未表达范围的“扩大”,例(14)无递进关系,无需用“还”。
2.3 “还”的误代
“还”的误代在偏误中占比最大,可分八类:
1)“还”和“也”
此类在误代偏误中占比最大。“也”在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增加或在某范围外有所补充”[1]时与“还”义项相似,极易混淆。但“也”重在两件事性质相同,“还”重在表达“整体”,即后一对象是对前一对象的补充。例(12)“直接吸烟”“间接吸烟”,例(13)表“价钱高价钱低都肯购买”,属性质类同关系,应用“也”。
2)“还”和“更”
“还”表程度差异用于比较语境中,常与“更”误代。“还”不能脱离比较句格式,故例(14)应用“更”。在有标记的比较句中,“还”和“更”的选择应根据句法语义判别。“还”一般很少出现在陈述性否定比较句且常表示“转折变化”,有“出乎意料”义。
3)“还”和“还有”
二者形式相近,都可表“范围扩大、追加”义,易发生错用。但“还有”一般带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16)“给我很多帮助”是谓词性短语,不能用“还有”。
4)“还”和“还是”
“还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延续”时常与“还”发生误代。例(17)违背韵律和经济原则,例(18)表“范围扩大”,均应用”还”。
5)“还”和“再”
“还”“再”均可表重复或持续,前者强调主观上无时间间隔的持续,后者多用于未然的情况。例(19)“我”因主观意愿“喜欢北京”而“想去”,应用“还”。
6)“还”和“都”
比较句中“还”表程度加深,“都”表周遍性比较。例(20)“谁”任指,属周遍性比较,应用“都”。
7)“还”和“又”
例(21)(22)“还”应为“又”,因前者表示重复义时不能用于过去时态中,后者则可。
8)“还”和“才”
上例“能吃到食物”是“满足”的条件,应用“才”。
“还”“才”都可表“时间早”,但“还”主要出现在“还在…时候”和“还没…就”结构中,故上例应用“才”。
3 副词“还”的偏误原因分析
3.1 教学研究有待丰富
副词“还”已有教学研究多集中在习得顺序上[2],偏误分析则重在“还”与“再、又、也”的误代上,然而实际上还存在大量与其他词的误代,因而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
3.2 教材设置不够合理
查阅常用汉语教材,“还”普遍采取英文释义方式。这一方式有利于语言正迁移,但“还”义项复杂且与其他词语义交叉,英文释义难以析言细微差别,导致学生混用。以《发展汉语》《汉语教程》《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表1),教材中缺乏对“还”与其近义词的语义语用比较,学生理清其间联系与差异困难,因而常发生误代。
表1 教材中“还、再、也、又”的注释
3.3 母语知识负迁移
初学者因对目的语规则不熟悉,常依赖母语知识理解。就英语国家学习者而言,经常将“还”与“also”等同,然而两者用法和意义差异很大。这造成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常因母语影响而产生偏误。
3.4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一般而言,母语知识负迁移在初期,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多在中、高阶段。但从“还”偏误情况看,母语知识和目的语知识对各阶段留学生均有影响。就“还”的误代而言,主要是不熟悉目的语句法语义差别造成的。
4 结语
根据偏误类型和产生原因,可在教材中作更为详细的解释和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更合适、有效的方法;分语义层次,有侧重地输入并注意与其它词的辨析,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掌握“还”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