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手机依赖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8-08李金兰
李金兰
(广东省信宜市贵子中学,广东 信宜)
手机作为一种新型通讯工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66%,已超越美国、英国。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中学做过调查,在校学生一千多人,基本上人人拥有一部手机。手机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让大部分中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
一、手机依赖症的症状
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病理手机使用,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滥用手机导致使用者出现心理或生理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手机依赖症患者沉迷于手机的多种功能,导致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翻看手机,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
中学生为什么依赖手机?笔者通过调查以及与学生谈心发现有以下成因:
1.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使然。当大部分学生拥有手机,并且在课间聚集谈论新型手机以及游戏时,个别学生也会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拥有一部手机。笔者所在的班级曾有家长打电话时说过这个问题,说学生不买手机就不愿意上学,为了自己的孩子来上学,家长也只好给其购买。
2.社交依赖心理
智能手机可以下载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易产生叛逆、孤独的心理,他们能在这些社交软件中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能倾听自己并能安慰自己受伤脆弱的心理。而且QQ空间、朋友圈、微博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弥补自己的情感缺失以及孤独焦虑。
3.游戏依赖心理
智能手机里的网络游戏越来越多,越来越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如王者荣耀等。中学生在玩这类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与游戏玩家的各种战斗所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可以获得满足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4.学习依赖心理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载体。这个信息载体可以提供各种学科的答案。学校布置的作业出现的疑难问题,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思考、与同学讨论或者找老师解决,他们习惯在手机网络上一搜,所有的答案随之而出,甚至直接在网上抄袭作业、试卷的答案。
5.娱乐型依赖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手机里面社交软件不多,好友也不多,游戏也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类娱乐性节目以及自拍的照片。而这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玩游戏,不喜欢学习,喜欢电影、听音乐或者自拍等,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弥补青春期所特有心灵的孤独感和焦虑症。
三、手机依赖症的应对对策
(一)学校方面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中学生多数缺乏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中学生因其心理尚不成熟,尤其是有手机依赖症的中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时容易放纵自己,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容易沉浸在手机网络中。笔者所任教学校中也存在这一部分学生,他们自我约束力差,纪律松散,学习态度不端正。
这一学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课余时间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赛事如下列表格所示:
时间 赛事2017.4—2017.5 学生班际拔河比赛2017.4—2017.5 学生班际乒乓球比赛傍晚6:00—7:00 ①篮球兴趣班;②美术兴趣班;③音乐兴趣班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紧张激烈的班级赛事,再加上我们采取的奖励、班级加分等形式,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类活动中。在参与中,学生既能缓解学习压力,也能从中建立自我认同感,增加自信心。此后,学生玩手机的人数也逐渐减少。
2.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者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疏导,缓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逐渐摆脱手机。同时,学校应加强读书的宣传教育,与中学生共同探讨读书的意义,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去,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干预
对于严重依赖症的中学生可以激发其兴趣爱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学生自我调节。另外,学校要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一定的约束,责令其不能带来教室,上课时间玩手机要没收。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中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信心的培养。在双休日或者假期,家长应该主动放下手机,多与子女沟通或者进行野外活动,减少子女在家玩手机的时间。此外,家长对待子女可采取“时间控制法”,控制子女每天应用手机的时间,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家庭、学校是当代中学生主要生活场所,家庭和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共同合作,共同管理,及时对学生进行干预,积极引导、约束,使其合理使用手机,逐步摆脱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