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出发,培养初中学生化学素养
2018-08-08蒋莲凤
蒋莲凤
(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广东 四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依赖于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国民和有杰出创造能力的科技英才。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而美国作为科技与经济强国,1995年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达到12%。由此看来,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为此,《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为了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化学素养水平,我对本校初三学生(58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部分问题结果如附表所示:
附表:针对本市初中学生化学素养的问卷调查(部分问题统计表)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本市学生对身边存在的化学知识关注度严重不足,自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应用化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化学素养的整体水平偏低。然而,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传统的精英教育大有不同,学科素养的培养面向的群体是每一个学生,是大范围内的教育,将科学技术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教育,而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只有教育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才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如何利用实际生活来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初中生的化学素养呢?本文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以期与同仁探讨。
一、情境设计生活化
促进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情境设置得不要太平淡,尽量有趣、自然,有一定的挑战性,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化学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促进科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做过多种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如《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课堂导入,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班哪位同学的头发最“飘逸”?
生:(七嘴八舌评论推举)李安琪。
师:大家都说你的头发最好,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洗头的?
生:先润湿头发,然后将洗发露倒在头发上,用手揉洗头发后,用清水洗净,最后把护发素涂在头发上,几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干净即可。
师:讲得很好。那你们知道这样洗头对吗?能否将洗发水与护发素调转使用呢?到底我们应该怎样洗头?
学完今天的内容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样将生活中的场景引入化学课堂,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却又不熟悉其蕴含的科学道理,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进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尽量把生活和生产中有关化学知识与书本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恒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促进教学语言更加具有生活趣味
语言本身就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知识的集合体,想要利用生活的优势,促进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就需要将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效地提炼出来。教学过程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利用语言进行知识的有效传授,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地反馈出来。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不可随机,需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促进语言表达质量的提升,语言教学需要充分表现出生活化,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只有语言是通俗易懂的,学生才能一点就通。
例如,在讲氧气的溶解性时,给学生举例:为什么冷开水不能养鱼?为什么在夏天的傍晚鱼塘里的鱼儿总喜欢游到水面来?还有在家中父母蒸鸡蛋羹的例子,打散的鸡蛋加入凉水,蒸出的蛋羹充满气眼,口感不好,感觉太“老”;而若加入适量的凉开水,则蒸出的蛋羹鲜嫩爽滑,非常好吃,其原因是烧开的水,赶走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语言要朴实、平常,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像是面对面聊天,在枯燥的知识中加入生活元素,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可以触摸、通俗易懂,学生不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而是从聊天中自主地获得化学知识,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以提高。
三、课堂“延伸”生活化
1.巧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初中生学习和应用化学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实验及探究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器材的限制,在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家庭小实验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家庭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可以寻找一些易得药剂或代用仪器进行简易的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如通过开展“辨别纤维种类”“食醋除水垢”等家庭小实验,不仅能够印证和掌握相关的书本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区分服装面料及食醋在生活中实用的小窍门,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中的许多器材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这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化学知识,培养化学情感。
又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的学习的时候,重点讲授其化学性质,当然教授过程不能单纯地用语言表达,这样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借助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加深对于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准备好蛋壳和食用醋,蛋壳放入食用醋中,会观察到蛋壳的表面有一些小的气泡产生,验证气泡的成分,采用澄清石灰水进行验证,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时候教师借机提出问题:如果将食用醋变为柠檬酸现象又会怎样?分析实验的具体原理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之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家庭小实验,除了大部分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外,根据实验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两三个或五六个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在课后协作完成。如,在学完“二氧化锰对双氧水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课外完成“寻找身边可以替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物质”的家庭小实验。指导学生取身边常见的物质作为试验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物质的尝试。开展这样的探究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进了学生的团结和协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2.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化学信息整合素养
当代的信息源十分丰富,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化学课本不再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如,讲到化学合成材料时,我将全班分成10个小组,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材料的信息,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材料的种类及用途,每个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做成手抄报在班上展览,评出优秀小报,评为优秀小报的小组每人加5分。这样有了竞争,有了展示,又给加分,学生收集资料的劲头更足。本市每学年都举办“我爱生活,我爱化学”的手抄报及化学小论文比赛,对培养学生化学素养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丛书,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如果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将逊色太多,化学课堂也将不再吸引学生,不再精彩。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化学实例,积极开发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广泛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