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2018-08-08李春生王亚星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格兰杰种植业广义

李春生,王亚星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实质上是城乡之间资源配置方式与空间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能够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6年的57.35%。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以年均4.43%的速度稳步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也逐渐进行着变化和调整。

总的来看,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层次[1]。Kuznets[2]最早于1971年提出,城镇化对农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郭剑雄等[3]研究认为,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周小和认为,城镇化带来了消费需求扩张,促使农业的功能由以供应粮食为主向多功能方向转变[4]。也有研究将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归结到供给层面。李连涛等[5]研究表明,城市群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要受到区域内的农业资源禀赋的影响,Brauw等[6]认为,中国农民通过进城打工能够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资金投入;官爱兰等[7]的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依靠农业人力资本的开发;罗富民则认为,城镇化能够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进而作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8]。在实证研究方面,一类研究采用农业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分行业指标比重来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对我国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城镇化带动种植业比重下降、促进非种植业比重上升的结论,证明了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影响[9-13];另一类研究则采用农业的整体变化数据来开展研究,如代斌等[14]使用农业结构变动系数对山东省、宋晓媚等[15]使用农业结构变化率对西安都市圈的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都得出了城镇化显著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结论。

上述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于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已有研究虽然归结为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但是观点较为零散,缺少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作用机制框架;二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指标,大多数研究采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分行业指标,少数研究使用变动速度指标,没有采用反映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情况的比例指标;三是在统计数据的选取上,已有研究使用分省数据的较多,使用全国数据的较少;使用10~20年较短时期样本数据的研究较多,使用改革开放至今较长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较少。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根据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农业经济的特点,对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二是在评价指标上,从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和广义农业产业结构两个层面使用相对比例指标来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水平;三是根据1978—201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1 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变化。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具有生产的季节性、空间的分散性和高度的土地依赖性等特点,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明显弱于第二、第三产业。因此,农业市场化是联结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桥梁和纽带。城镇化通过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农业市场化的影响而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作用。

1.1 提升需求结构

城镇化能够带动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镇)转移和集聚。由于城镇的劳动力从事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因而能够获得比从事农业生产更高的收入。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会发生变化,不仅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需求收入弹性小的粮食的需求量稳中有降,对需求收入弹性大的非粮食作物和畜牧业、渔业产品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收入提高和城镇居民的影响下,消费意愿和消费习惯也会发生改变,并对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投资需求结构的变动,引导投资由边际收益小的粮食作物向边际收益大的非粮食作物和林业、牧业和渔业转移,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1.2 改善供给结构

农业生产要受资本、技术、劳动、土地等要素的影响。城镇化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产生影响,起到改善农业要素供给结构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本积累效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资金积累作用弱化,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渐加大;农村到城镇打工的劳动力也会将收入的一部分带回家乡,形成家庭的生产投入。二是技术进步效应。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在城市集聚,营造出知识外溢和科技研发的环境,带动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技术进步;在城市(镇)就业的过程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和文明素养得到提高,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使用量会逐渐增加。三是劳动力转移效应。城镇化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创造了条件。四是土地结构调整效应。城镇化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对农用土地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对农产品需求大规模、多样化的特点,农业的土地空间结构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和调整,在离市区近的区域形成蔬菜、水果、肉类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品的生产基地,在离市区较远的区域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局面。

1.3 推动农业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专业化和空间分散性与城市(镇)大规模、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明显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城镇化对于农业市场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图1):(1)城镇化促进了人口在城市(镇)高度密集地生产和生活,为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形成包括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人才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和价格信号能够通过这些市场传递,引导农业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和配置。(2)城镇化不仅带来了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而且带动了城市(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与农业技术装备的保管、运输、销售提供了必要条件。(3)城镇化具有产业集聚效应,能够促进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和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农业价值链的有效延伸。

图1 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2 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设定

VAR模型,也就是矢量自回归模型,是由计量经济学家西姆斯(Sims)于1980年最先使用,在随后的经济、管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计量经济模型。这一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来构造包含多个方程的非结构化模型,常用于研究相互联系的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

最一般的不含外生变量的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Yt为m维的内生变量序列,φ1(i =1,2,…p)为待估的参数矩阵,p为最大滞后期,εt为随机扰动项。

2.2 指标的选取

2.2.1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国际通用的指标,它等于一定范围内的城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口城镇化率的数值越大,说明城镇化的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城镇化的水平越低。本研究采取人口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7》。

2.2.2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 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总称;狭义农业即种植业,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饲料作物等。与农业的分类相适应,农业产业结构也可以分为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和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由需求收入弹性小的行业占主导地位向需求收入弹性大的行业占主导地位转变。

(1)狭义农业产业结构。狭义农业产业结构是种植业中不同作物之间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于粮食作物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非粮食作物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因此,本研究使用非粮食作物产量之和占种植业产量的百分比作为衡量狭义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表1),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7》。非粮食作物产量之和占种植业产量的百分比越小,说明狭义农业产业结构水平越低;反之,则说明狭义农业产业结构水平越高。

(2)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广义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于种植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非种植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因此,本研究采用非种植业产值之和占农业产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广义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表1),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7》。非种植业产值之和占农业产值的百分比越小,说明广义农业产业结构水平越低;反之,则说明广义农业产业结构水平越高。

表1 模型的变量、符号及衡量指标

2.3 单位根检验

本研究通过对所有变量取对数的方式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并将对数序列分别命名为LNUR、LNPS和LNAS。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来对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LNUR、LNPS和LNAS都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说明原水平序列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处理的变量DLNUR、DLNPS和DLNAS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说明原水平序列是一阶单整的,符合建立VAR模型的条件。

表2 单位根的ADF检验结果

2.4 VAR模型估计与稳定性检验

在建立VAR模型前,先要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了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可以根据LogL、LR、FPE、AIC、SC、HQ等标准来进行检验。一般用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的准则是AIC和SC取值最小准则。本研究采用Eviews7.2确定最优滞后期,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根据AIC值和SC值确定的最优滞后期不一致,根据AIC和SC取值最小准则,此时应选择显著性变量最多的滞后阶数,因此选择2作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

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后,可以建立包含3个内生变量的VAR(2)模型。运用Eviews7.2得到的VAR(2)模型方程为:

在VAR(2)模型建立后,需要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AR根表进行检验。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6个特征根的倒数模均小于1,说明VAR(2)模型是稳定的。

表3 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检验结果

表4 VAR模型的AR根表

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表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用来检验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在数据上存在着因果关系。由于VAR(2)模型是平稳的,符合检验的条件,可以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在5%显著水平下,我国城镇化构成了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却没有构成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在“城镇化不是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的假设条件下,伴随概率为0.009%,小于5%显著水平,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城镇化是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在“城镇化不是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的假设条件下,伴随概率为8.31%,大于5%显著水平,因此可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城镇化不是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

2.6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模型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从图2 A可以看出,城镇化对狭义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从第1期开始就快速上升,第2期后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图2B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广义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一开始为负值,随后逐渐上升转为正值,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缓慢下降,到第10期时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值上。说明如果给定一个正向的冲击,我国的城镇化对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和广义农业产业结构都发挥着正向作用,但是对狭义农业产业结构的正向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对广义农业产业结构的正向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方差分解衡量了影响内生变量的外部冲击的贡献度。从图3A可以看出,城镇化对狭义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从第1期开始逐渐上升,到第3期达到20%左右,之后的增长趋势有所放缓,从第7期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从图3B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广义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变化较小,长期保持在10%以下。总的来看,城镇化对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较大,对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较小。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作用机制来看,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通过提升需求结构诱导供给结构转变的过程,而农业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结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需求结构和农业市场化的作用。其次,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在5%显著水平上构成了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只在10%显著水平上构成了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城镇化对于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大于对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种植业的不同作物之间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相对较小,而农业中不同产业之间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较大。因此,在城镇化进程的早期和中期,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将逐渐显现。第三,从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对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大、持续时间长,对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小、持续时间短。这是由于种植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耕地,与非种植业的农用土地相比,耕地的生产专用性程度相对较低、要素供给结构调整相对较快,因此,种植业的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之间的转换较为灵活;林业、牧业、渔业的用地生产专用性程度较高、要素供给结构调整相对较慢,因而种植业与非种植业之间的转换时间较长、难度也更大。

图2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曲线

图3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在我国的广大城市(镇)中,存在着大量的在城镇常住,却没有当地城镇户口,因而无法享受完整城镇居民权益的半城镇化人口。半城镇化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明显低于城镇户籍人口。这种状况既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消费结构提升,又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和规模经营水平。因此,应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市(镇)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减少半城镇化人口数量。二是要加强对农用土地的监督和管理。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农业始终存在着人多地少的不利情况。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情况,城市(镇)的开发与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影响到农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因此,应该加强对农用土地的监督和管理,严格保护耕地,有序推进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防止城市规模的过度扩张,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三是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市场化。由于固有的空间分散性和特有的土地产权状况,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农户生产决策的自发性、盲目性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多地发生。为此,在完善城市(镇)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推动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渠道,传播农业知识与信息,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格兰杰种植业广义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L-拓扑空间广义模糊半紧性
广义仿拓扑群的若干性质研究*
从广义心肾不交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一类特别的广义积分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临终的医生与关怀的本意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