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锦鲤试验
2018-08-08杨志强李潇轩韩飞冯冰冰
杨志强 ,李潇轩 ,韩飞 ,冯冰冰
近年来,水产养殖中“生态优先”的养殖理念已逐步得到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养殖户的认可,加之过去“效益与污染并存”的养殖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作为池塘80:20养殖模式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又一次革新了水产养殖理念,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核心设备为气提式增氧推水器、固体颗粒分离器等,通过收集和再利用鱼类残饵及粪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是一种新型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推广该养殖模式的关键问题在于优选适宜的养殖品种[1]。笔者于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扬中基地进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锦鲤试验初探,获得成功,现将该试验的主要技术要点和养殖过程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一口面积为40×667m2的池塘,在其内新建具有砖混结构的1#、2#、3#共3条流水槽和1个集污池的气推循环流水养殖设施。试验期间流水槽水位维持在1.9m,养殖锦鲤实际活动空间在长×宽×深为20m×5m×1.9m的长条形水槽中(3#槽)。在每条流水槽的上游部位安装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1套,功率均为2kW,流水槽底部平行安装微孔增氧管;为使整个水槽的水能够循环流动,池塘内另外安装3套功率均为2kW的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流水槽的前、后端以及集污池下游均安装有拦鱼栅。水源为长江干流扬中江段,水质无污染,符合国家Ⅱ—Ⅲ类水标准。试验期间,池塘不换水只加注新水[2]。
1.2 鱼种放养
2017年5月3日,3#流水槽放养锦鲤鱼种,鱼种规格为10~11g/尾,数量约38000尾,重量约400kg。放养鲢鳙鱼夏花于流水槽外的大塘净化区中,主要起净化水质的作用,数量约140000尾(鲢鳙鱼比例约为2:1)。放养前所有鱼种均用3%~4%的食盐水浸洗5~8min。
1.3 饲料投喂
在流水槽的上游投喂饲料,试验全程投喂南京帅丰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的观赏鱼浮性膨化饲料,饲料成分为:水分≤12.5%,粗蛋白≥32.0%,粗脂肪≥3.0%,粗纤维≤12.0%,粗灰分≤15.0%。锦鲤日投喂数、投喂时间及饲料粒径与其生长阶段相适应,锦鲤养殖前期(体质量100g前),日投喂3次,分别为 7:00—7:30、12:00—12:30、17:00—17:30,投喂饲料粒径为2.0mm;锦鲤养殖中、后期(体质量100g后),日投喂 2 次,分别为 8:00—8:30、16:00—16:30,投喂饲料粒径为3.0mm。试验期间,锦鲤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5%左右,日投喂量均分投喂数为每次投喂量。另外,需根据锦鲤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日投喂量,阴雨天减少投喂量或者不投喂。为使饲料集中在流水槽内,每次投喂饲料前放下拦料网。
1.4 日常管理
采取轮流值班制度,保证池塘每天24h有工作人员巡池,每7d测量1次池塘水质指标,包括DO、pH、水温、亚硝酸盐、氨氮等。每天留心观察锦鲤的摄食、发病情况,遇大风、暴雨等易发生停电事故的天气重点注意。为防止废弃物溢出集污池而污染水质,日常检查集污池底部的废弃物收集情况,定期用吸污泵吸出废弃物。试验期间详细记录死鱼、病鱼数量及各项生产成本,死鱼、病鱼及时捞出,试验鱼每30d打样称重1次。养殖初期,在非晴天、鱼吃食不佳的情况下,为节约饲料、减小饵料系数,漂到流水槽下游的饲料及时捞回上游投喂处再次投喂。试验结束后,分别计算锦鲤的平均体质量、产量、成活率、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支出与收入情况。
饵料系数=f/(w2-w1)×100%;
特定生长率=(lnw2-lnw1)/t×100%。
式中:w1、w2分别为试验开始时和试验结束后鱼的体质量(g);t为试验时间(d);f为锦鲤幼鱼的摄食量(g)。
1.5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3],试验期间每隔15d用药方案为:二氧化氯或强氯精泼洒3#流水槽进行鱼体消毒,水产用复合多维加上盐酸恩诺沙星拌饲料投喂,主要是预防肠炎等疾病的发生,此外锦鲤的抗病能力也得以提高。用药时,保持流水槽底部增氧、推水设备关闭,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上下游拦鱼栅,用药后2~3h移去塑料薄膜,开启气提推水设备恢复池塘循环流水。另外,定期观察鱼体表是否有寄生虫,如发现有寄生虫及时用相应的杀虫药物治疗[4]。在锦鲤吃食较差时适当减少日投饲量,严重时停喂。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变化
试验共进行212d(2017年5月3日—2017年11月30日),期间水温最低15℃、最高34℃,DO值最低4.2mg/L、最高5.6mg/L,pH值最低7.4、最高7.8。高温季节8、9月氨氮值大于0.3mg/L,其中8月31日,氨氮达最高值(0.6mg/L),其他月份的氨氮值均小于0.3mg/L。亚硝酸盐在0.18~0.42mg/L之间,远低于淡水养殖亚硝酸盐安全浓度(1.0mg/L)。
2.2 锦鲤的生长与养殖产量
养殖期间定期抽样对锦鲤进行生长测量,结果表明,锦鲤适应期为放养第1~28天,期间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养殖第28~212天的特定生长率。养殖时间(t)与锦鲤鱼种体质量(W)之间拟合线性方程为:W=2.3773t-19.232,R2=0.9916(图 1)。2017 年 11月30日池塘起捕,由数据可知,3#流水槽的锦鲤平均规格为479g/尾,产量为17282kg,成活率94.8%,饵料系数1.19,单产为90.96kg/m3,特定生长率为1.80%。净化区放养的鲢鳙鱼产量预计8000kg,单产200kg/667m2(表1)。
图1 养殖时间对锦鲤鱼种体质量的线性拟合
表1 收获情况
2.3 经济效益
本试验产生的池塘租金、鱼种、饲料、人工、电费、药品及其他费用等生产成本共计311500元,其中生产成本不包括池塘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用具购置费用。根据当时的市售价格,锦鲤20元/kg,鲢鳙鱼8元/kg,计算可获得收入409640元,净利润98140元,667m2利润 2454元(表 2)。
表2 支出与收入情况 元
3 小结与讨论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相比较传统养殖模式,在耗电量方面,每产出lkg锦鲤的耗电量,前者约为1.18kW·h,后者约为0.40kW·h,前者比后者电费成本增加0.47元;在工作量方面,前者不及后者的一半,尤其是在起捕售卖鱼种季节,前者比后者省时、省力、快捷、高效。
一方面由于推水设备的作用,养殖鱼类终生处于动态流水环境中,该养殖模式不易发生锦鲤肝胆综合征;另一方面养殖鱼类处于相对集中的区域,用药只需在流水槽中即可,极大减少了常规预防性消毒杀菌药物的使用量。此外,物联网农业技术适宜用于该养殖模式,可实现养殖、流通、消费全过程的溯源、监测。
有研究人员指出,降低生物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是平衡和稳定其生存环境中的生态因子,继而生物能耗降低、生长加快[5]。在该试验中,养殖期间池塘的各项水质指标较稳定,有助于降低锦鲤应激导致的体能消耗,饵料系数因此减小,同时锦鲤体色的鲜艳度增加,且锦鲤出塘规格整齐、均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因具有集污池底排废弃物和大塘净化区净化污水中去有机物功能以及不间断循环流水过程,物质转化和C/N比值因此提高,池塘养殖水体稳态和生态平衡得以保证[6],进而锦鲤的应激发生率、发病率降低,生长率提高。由此可见,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持续、健康、高效、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