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管理角度看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2018-08-08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当前,世界科技正在酝酿新一轮技术革命。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广泛渗透到所有领域带来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全球化蓬勃发展,老牌资本主义和新兴第三世界国家竞逐,同时带来的是新概念武器快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卫星广泛应用等一系列军事变革进入后信息化战争时代。
一、全球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1.国外创新态势及特点
美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美国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利用技术创新保持美国军事的优势地位,其中无人作战、远程空中作战、隐形空中作战、水下作战、复杂系统工程集成和作战五大技术领域是美国目前具有优势的领域,也是其试图迅速开展成果转化的领域。同时,美国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领域表现出的创新态势较为突出,体现了美国重视开发“高精尖”技术,在战略性、颠覆性技术进行布局的意图。
人工智能应用于战争领域,必将带来一次新的军事革命甚至改变未来战局。例如,美军2014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就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利用在人工智能和自主性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把技术嵌入到美国国防部的作战网络中,使美国的传统威慑能力登上新台阶。
德国、日本。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德国、日本也相继制定战略,在工程、基础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力争在未来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技术方面“精”“细”“深”特点鲜明。
2013年,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目标是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工业自动化是德国得以启动工业4.0的重要前提之一,主要是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领域。有专家预计,不断推广的工业4.0将为德国的机械和电气设备生产商以及中小企业带来大量订单。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结果,2014年日本国内研发总投入为18.97万亿日元,较上年度增长4.6%,实现3年连续增长,研发强度达到3.87%,位居世界第三,达到日本历史最高水平。2016年1月发布的第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未来5年日本政府研发总投入为26万亿日元,将占日本GDP的1%,并力争使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GDP的4%以上。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四大政策支柱”,强调了日本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未来5年研发投入的基本方向、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以及在人才培养、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方向。
以色列。以色列国土面积仅1.49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00万,但这样一个长期处于战火边缘的年轻国度,在《全球竞争力年鉴2014》中以色列的创新能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2015》中,以色列在148个经济体中的创新综合排名高居第三位。目前,以色列大约有4800家初创企业,并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递增。
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逐渐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出口高精尖武器装备至50多个国家,将装备革新作为建设强大军队的重要任务,研制的无人机、预警机、航空电子设备、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性能甚至超越了欧美国家的同类产品。以色列通过强大的军工体系,为国家和军队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和装备技术保障,促进了军队战斗力的全面跃升。
2.国内创新态势及特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区,是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涌现出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根据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该地区将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产业培育方面,长三角地区将强化主导产业链关键领域创新,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2016年4月1日发布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率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体系。到2020年,形成20~3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4000家。
“十三五”期间,珠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为支撑产业发展,该地区将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发挥珠三角互联网产业规模和应用优势,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创新,加快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经济形态。
北京地区。北京是全国高端人才和国内优势创新资源的汇集地,云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坐拥中关村等高端科技产业园区,聚集了各大央企、国企总部和重要科研单位。
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北京定位的新要求。国务院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十三五”末,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形成全国高端引领型产业研发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核心支撑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方面依托优势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对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集世界知名企业技术创新总部,构建跨界创新合作网络。另一方面引领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发展,实施八大技术跨越工程,重点突破高性能计算、石墨烯材料、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3.当前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技术领域(见表1)
表1 当前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技术领域
人工智能 用机器的方法模拟人类的智能 深度学习、人机融合、类脑智能目标识别、博弈对抗、人体机能增强智能制造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控制对制造技工的技能和专家知识进行建模制造活动中的信息感知与分析、知识表达与学习、智能决策与执行基于AR的生产及维修、工艺及车间综合优化、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生产排产优化交叉综合领域仿生工程运动仿生、功能仿生、智能仿生、仿生制造基因编辑 利用实验手段对基因组进行操作 研究基因功能、致病机理或基因治疗的方法研究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殊功能和特性的机理,探索将其模仿应用于工程的途径和方法结合生物学、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严酷环境指挥操控人员定向选拔大数据应用 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的商业、社会价值挖掘社会治理、金融服务、天气预报
二、推动科研创新管理工作的建议
国防科技创新是国防发展所迫,是军队转型所需,是时代大势所趋,也是国防装备工作自发的内在主动要求。因此,要切实把我国国防装备的转型发展聚焦到创新驱动上来。
1.内容革新
既要抓“高端突破”的大创新、长远创新,也要抓“借力跃升”的微创新、集成创新。高端突破的创新应关注颠覆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等。微创新应关注现有武器装备技术改造以及先进动力、热防护等关键技术级创新。集成创新应关注大型系统级项目创新。
2.途径创新
一是设立军民协同创新联盟。在军民融合形势背景下,依托总体单位成立军民协同创新联盟,发挥总体牵引辐射作用,对大型系统级项目进行集成创新。
二是设立高校联合创新基金。通过由工业部门出资,相关承担单位作为成果接收方,依托高校进行申报的三方联合模式,加强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带动产学研联动发展。
三是策划开展创新设计大赛、创新技术“路演”、挑战赛。充分将具有社会优势的民营企业、高校学生、工业部门及军事爱好者等不同群体的智慧吸纳进来,形成项目创意“种子库”,形成项目方案后进行培育孵化。
3.方法更新
在技术层面,启动相关国家重大工程推进装备发展,培育和孵化具有潜在应用背景的重大预研项目或中间产品,根据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持续推动技术向装备的转变。
超前布局前沿技术探索研究,加大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和提升,瞄准量子计算、石墨烯等领域前沿预先布局,制定发展战略,政府持续实施战略引导和投资,并引入民营资本。
在管理层面,营造适应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发挥市场、技术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氛围,形成以技术创新为竞争原则、不同行业间技术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
开启创新人才绿色通道,为国内外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开启“绿色通道”,建设层次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因需流动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打造始终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高水平创新研发队伍。
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联合工业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营企业,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联合体,优势互补,形成高效的联合攻关机制,满足科技创新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研发需求和新型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