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与运用策略
2018-08-07莫素芳
莫素芳
【摘要】本文从深度学习理论的理解、模型建构和运用策略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 理论 策略 模型 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016-02
深度学习的理论可以追根溯源到1956年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将认知维度的目标划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本文探讨的深度学习,主要是以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通过整合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并有机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从而使学生发展学习能力。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深度学习方式意味着学生为了理解而学习,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强调和先前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注重逻辑关系和结论的证据。下面,笔者浅析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与运用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关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理解
(一)围绕思维发展,促进深度理解
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发展学生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机械地理解与运用,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更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目标也应调整为“分析、评价与创造”。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从太极洞奇观引出一般道理,到用“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等三个事例进行论证,从中渗透演绎推理,还有用太极洞水滴与雨水进行正反论证,渗透辩证推理,教学时除了达成基本目标,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简单推理提升思维品质。
(二)营造生活情境,促进深度体验
从深度学习内涵来看,其着力点在于迁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把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学习情境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思维发展与教学需要创设情境,通过促进学生深度体验,实现有效迁移运用。比如,教學《苹果梨的五角星》一文时,笔者从切苹果开始,引导学生动手切草莓、香蕉、梨……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的切法中有没有新的发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勾连文本情境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知识进行深度体验。
(三)整合学习内容,促进深度建构
相对而言,深度学习内容依赖于教师对问题的有效整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当前探索较多的单元教学、互文教学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有教师就曾以“环保”为主题,对《云雀的心愿》《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这三课进行有效整合,以“治理沙漠”为主线,按照“沙漠成因——治理沙漠——治理结果”进行串联,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相应课文中分别找出答案,并进行概述回答。比如,“沙漠成因”这一环节,可以通过《云雀的心愿》这一课了解到主要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这样整合,使三篇课文之间有了意义建构,方便学生将孤立的知识进行有效串联。
(四)完善评价方式,促进深度反思
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需要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完善。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深度反思,从而发展思维品质。比如,《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是否掌握课文内容,是否了解销烟的过程,是否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方面尝试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继而提升反思能力。
二、深度学习的模型建构
(一)情境导入,目标驱动
优美的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空下的产物。有的文章如果仅仅依靠文本内容,学生很难实现与作者进行跨时空对话。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体的学习目标隐藏在特定的情境中,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比如《“番茄太阳”》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简单介绍作者的遭遇,如车祸与避婚、投稿不中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想象自己假如也有这种遭遇,将会怎样,以此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并从中感受作者遇到明明后的心情变化。
(二)丰富体验,自主建构
对于深度学习来说,体验是最终目的。要想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需要教师增设活动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与经历等方式,实现深度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体验参与当下活动,而且能将当前所学知识与已有活动体验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建构。比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笔者曾设计三个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具体活动分别为:朗读课文,比一比谁掌握的字词多;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就质疑进行探讨。
(三)小组互助,解决问题
很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互助探究机制。在这一模块中,从问题解决角度来看,它属于一种高层次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抓住内容本质全面把握内在联系。这更多依赖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桂花雨》这一课,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探究故乡的桂花雨,从中领悟这是一种比喻修辞,主要是描述了桂花摇落时的样子,像雨飘零一样。
(四)拓展运用,实现迁移
学习就是为了迁移。这个模块属于深度学习的核心模块,学生要借助这一模块将其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写作特点,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进行拓展训练,以便实现有效迁移,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比如,《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本的方位写作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校园、教室等。当然,在拓展运用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与学段目标进行有序训练,不能贪大求全,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深度学习的运用策略
(一)借助深度学习实现言意转换
从言到意,指向阅读教学中的言语理解;从意到言,指向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要实现言意之间的转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思考:是不是只有故居的樟树具有不怕虫的特点?游客为什么要在樟树前合影?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实现从言到意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象征手法写一写环卫工人、警察或老师等,以便帮助他们将文本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从意到言的转换。
(二)借助深度学习实现能力形成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借助深度学习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加速形成。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本册有9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复述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形式复述课文,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板书、关键词语、表格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练习,以便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复述能力。比如,《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教师可以紧扣题目中的“大”与“小”,提示学生思考其分别指谁,并让学生在思考后复述小姑娘为什么会成为大作家的老师。
(三)借助深度学习实现思维发展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待提升。借助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地接受新思想,并融入到原有知识建构中,实现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课,对于课文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这一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引导他们通过百度搜索、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辨析推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对方论点进行反思。这是一种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借助深度学习实现审美提升
教材除了提供语文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还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比如,很多教材文本中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乃至结构美。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比如,学习《九寨沟》这一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与想象,从而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九寨沟”,并通过语言表达阐述自己对九寨沟的想象,表达自己对美景的理解,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模型建构对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适合本班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责编 黎雪娟)